小心冠心病的那些误区
人体动力之源的心脏与冠心病三大误区
心脏,作为我们身体的动力泵,为全身血液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它本身也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供给心脏血液的动脉分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一旦因脂质代谢障碍等原因导致动脉内膜沉积脂质,管腔就会变得狭窄,进而减少流过的血液量。冠心病即是因冠状动脉硬化导致的心脏血液供应减少,也被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关于冠心病,人们往往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冠心病只是老年病?
许多年轻人认为高血压和冠心病都是老年人才会患上的疾病,与自己无关。实际上高血压在6至18岁的中小学生中的发病率已高达约8%。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来说,更应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30岁以后。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同样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出现动脉硬化。尽管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它并非保险箱。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误区二:偶尔运动一下就要进行大强度的锻炼?
在现代社会,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很多人选择通过激烈的运动来放松。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对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的人来说,身体已经处于透支状态。突然进行大强度的运动可能会超出身体的承受能力,导致意外发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周保持2至3次、每次约1小时的活动。运动强度应以有痒运动为主,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后的心率应在最大与最低心率之间,以达到运动效果。
误区三:心绞痛能扛就扛,尽量不吃药?
许多冠心病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选择忍耐而不是及时用药。他们误以为如果经常吃药,以后可能会无效。实际上,心绞痛急救最常用的药物是硝酸甘油,偶尔服用并不会产生耐药性。而且,及时给药可以尽快缓解冠脉痉挛,改善心肌供血,减轻损伤,甚至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
对于冠心病的认识和防治,我们需要走出这些误区,正确对待。心脏的健康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当人们经历心绞痛,并尝试含服硝酸甘油后,若半小时内症状未得到缓解,那就需要高度警惕是否遭遇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就是心肌”的警示再贴切不过。
让我们深入一个关于冠心病的误区。有些冠心病患者在面临急性心肌梗死的紧要关头,他们宁愿选择保守治疗,也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这背后的原因,大多源于对新技术、新疗法的不了解,以及对手术风险的担忧。
冠心病介入治疗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种除药物治疗外的有效治疗手段,它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表现出色。通过介入治疗,血管再通的机会明显优于药物治疗,急性期死亡率大幅下降,由原先的30%降至5%以内,同时也显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令人遗憾的是,在紧急时刻,许多冠心病患者仍不愿选择最佳的急诊介入手术。他们缺乏对新技术的了解,对手术风险存在误解和夸大,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数据显示,仅有30%的急性心绞痛、急性心梗等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接受了紧急介入手术。高达7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药物保守治疗,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冠心病患者需要走出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当怀疑急性心肌梗死时,应尽快就医。在有条件的医院,如经济条件许可,选择急诊介入手术治疗无疑是一种明智的决策。急诊介入手术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金标准,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降低心肌损伤程度,提高生存率,并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让我们共同呼吁,让每一位冠心病患者都能充分了解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优势和风险,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疾病,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守护好自己的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