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和乙肝该怎么样去区别 甲肝与乙肝有哪些异同点?
肝脏疾病确实让人颇为头疼,尤其是因为其往往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肝脏疾病中,甲肝和乙肝尤为常见。相较于乙肝,甲肝的起病更急,发热更高,患者更多,病程更短,康复也更顺利。
“病从口入”是甲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其通过粪便污染食物、饮水、用具和手,经口感染。与乙型肝炎不同,甲肝很少通过输血和注射传播。也有少量甲肝患者可发展为重型,病情可能变得更为凶险。
甲肝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感染,感染期一般不超过发病后30天。甲肝和乙肝都可能引发急性黄疸,但不能仅凭是否有黄疸来区分这两种肝炎。
对于已经得过甲肝的人来说,再次感染通常不会发病。甲肝不会转为慢性,因此很少导致肝硬化。也没有甲肝病毒的慢性携带者。虽然从单个患者来看,甲肝相对良性,但并不意味着甲肝不是严重的传染病。
甲肝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约70%的中国人群曾感染过此病。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大的流行。例如,1955至1956年间,印度德里因水源污染,全市近3万人发生黄疸肝炎,加上无黄疸的患者和无症状的感染者,估计受甲肝感染者约占全市总人口的68%。这些都表明甲肝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如注意休息,辅以适当药物和营养,大多数在发病第二周起病情会迅速改善。80%的患者在三四个月内,其余患者在六个月内可完全康复。这再次表明甲肝的病程多为急性。
也有少数患者在黄疸消退、肝功能正常后,仍出现明显的自觉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甚至头痛、失眠以及肝区疼痛,这些症状被称为肝炎后综合征。其原因是急性肝炎时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尚未彻底纠正。
肝炎后综合征一般并不严重,通过适当运用一些中西药物、理疗、针炙等治疗手段,症状可以得到改善。但医生仍需要注意将肝炎后综合征与慢性持续性肝炎进行区分,如定期复查肝功能化验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得了肝炎后需要增加营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因为食物中蛋白质供给充足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足量的糖分对肝脏有保护作用。但患肝炎后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可能会减退。如果勉强进食过多营养丰富的食物可能会加剧上腹部的不适感,并增加已受损肝脏的负担。甚至有一些患者因为误听他人的建议而长时间大量摄入糖分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因此要根据个人的饮食习惯选择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为主食,以清淡为宜。避免摄入煎炸肥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和饮酒。此外还要避免经常食用罐头食品或瓶罐装果汁等含有防腐剂的食品因为这些防腐剂虽然对正常人无害但对受损的肝脏可能会加剧损害程度。最后要说的是无论是甲肝还是乙肝它们都是肝炎的一种尽管临床表现可能类似但它们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因此在治疗时需要特别谨慎和针对性的方法加以区分对待这两种疾病实际上是各自独立的疾病因此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来应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以最大程度地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生活质量。警惕脂肪肝的威胁
活跃歇息是促进肝炎康复的关键手段。对于急性肝炎患者来说,卧床歇息尤为重要。当症状有所改善后,可以适当下床活动。经过两个月的稳定期,可以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活动的强度应因人而异,力所能及,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准则。
有些患者对肝炎,尤其是甲型肝炎缺乏足够的了解。患病后过分强调休息,结果病后数月,体重增加,食欲旺盛,但肝功能检查却持续异常。这些人并非患上了慢性肝炎,而是并发了脂肪肝。遇到脂肪肝的情况,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活动量,控制饮食,并辅以去脂肪的中西药物。多数患者体重减轻后,肝功能也会随之好转。
关于乙肝疫苗,它属于灭活疫苗,主要是基因工程疫苗,对于孕妇和胎儿相对安全。对于未感染的孕妇,为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只需按照常规需求注射3针疫苗即可。而对于疑似感染的孕妇,应先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如果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则无需注射;若为阴性,可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最近的研究表明,为减少母亲将乙型肝炎病毒传给胎儿的机会,对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原阳性的孕妇,在产前3个月,每月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
谈到肝炎,就不能不提疫苗。准妈妈面对疫苗注射时难免会有疑虑:注射疫苗对胎儿有影响吗?实际上,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的安全性需根据疫苗类型来判断。如果是死疫苗,孕妇可以使用;若是活疫苗,则孕妇最好避免使用。如果孕妇从未得过甲型病毒性肝炎,但存在感染的可能性,如接触过甲肝患者、食用可疑食物等,应立刻注射丙种球蛋白,而不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如果孕妇验血结果显示抗-HAV-IgG阳性,说明已经感染甲肝并具有免疫力,无需再次注射甲肝疫苗。
即使患的是甲型肝炎,也不能忽视乙肝的威胁。有些患者在得知患甲肝后询问是否需要注射乙肝疫苗。患甲肝并不会对乙肝产生抵抗力,而乙肝的治疗较为困难,且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资料显示,在中国肝癌的致病因素中,乙肝病毒位列首位。预防和控制乙肝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