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保健:HIV的职业暴露
“艾滋惊魂”事件及其带来的深刻启示
回首2003年那惊魂一刻,广州某医院的急诊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因先与仇家发生冲突,其后遭遇报复伤害,四肢的肌腱遭受严重破坏,场景血肉模糊。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面临着极大的生命威胁。虽然经过长达六小时的奋力救治,病人得以脱险,但随之而来的HIV阳性结果犹如晴天霹雳,令人震惊。这次事件不仅考验了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更引发了关于医务人员如何保障自身安全的深思。
一、何为HIV职业暴露及高危人群
在抗击艾滋病的战斗中,医务人员是前线战士。HIV职业暴露,指的是医务人员在为艾滋病患者进行治疗或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或疏忽大意,接触了患者的血液、体液,导致有感染HIV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临床医生,凡是涉及与艾滋病有关的科室,如外科、科、妇产科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清洁工人等,均属于高危人群。
二、职业暴露的原因及感染途径
遗憾的是,许多医务工作者对HIV职业暴露的风险认识并不充分。由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不足、临床经验匮乏,再加上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习惯,如不进行必要的防护或不戴手套进行实验室操作等,使得医务人员处于高风险之中。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被污染的针具刺伤、血液直接接触等。
三、如何避免职业暴露
要避免职业暴露,首先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加强防护意识。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无论患者或医务人员的血液、体液状况如何,都应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这包括严格消毒、穿戴防护用品、安理废弃物等措施。特别当手部有破损时,更应加倍注意,使用创口贴并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治疗中使用的一次性用品,如注射器、手套等,必须统一消毒处理。
四、暴露后的应对措施
如果不幸发生HIV职业暴露,紧急局部处理是首要步骤。随后应立即向单位和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并寻求专家建议。必要时服用物进行预防性治疗。整个处理过程需要严格保密,以保护被暴露者的隐私。
这次“艾滋惊魂”事件不仅是对医务人员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对整个医疗系统安全操作的一次警示。在抗击艾滋病的战斗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更要关注前线战士医务人员的安全与防护。只有确保他们的安全,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抗击艾滋病贡献力量。二、局部处理与紧急应对措施
当面对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粘膜表面的突发状况时,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首要步骤是使用肥皂进行清洗,随后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若这些液体溅入口腔、眼睛等敏感部位,冲洗的过程需要更为持久和彻底。针对皮肤粘膜的伤口,如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我们应首先挤出损伤局部的血液,然后进行同样的冲洗过程,接着使用酒精、次氯酸钠、过乙酸、双氧水等进行消毒。
三、风险评估:HIV感染的概率与因素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感染HIV的概率是可以进行评估的。一般而言,针头刺伤导致的感染概率为0.33%。在仅黏膜或皮肤暴露于感染血液而无局部损伤的情况下,感染HIV的危险性大约为1/1000或更低。当损伤较深、器械上见血或接触到感染者的血管时,被传染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如果作为HIV传染源的病人在两个月内因艾滋病死亡,接触者的感染风险也会相应提高。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不仅与接触的血量及病毒载量有关,还与接触者本身的免疫功能状况紧密相关。如果暴露后急救处理措施得当,感染的风险将会降低。
四、合理用药与阻断治疗
一旦发生HIV职业暴露,若风险较高,建议立即进行阻断治疗。主要药物为双汰芝,每日两次,连续使用30天。此药是专门用于HIV治疗的抗病,可在各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传染病医院获取。值得注意的是,阻断治疗应在暴露后尽快开始,最好在24小时内。超过三天,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没有双汰芝,可考虑其他替代药物,建议咨询当地或更高级别的疾控中心。
五、定期监测与早期诊断
HIV职业暴露后,应立即抽取血样检测HIV抗体以排除既往感染。无论是否选择进行阻断治疗,都应在特定时间点进行复查。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核酸分析和病毒培养等进行早期诊断。具体的时间点为事故发生后第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
预防措施与宣传教育
预防HIV感染的关键在于医务人员的重视和正确的操作。尽管存在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但如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在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实际感染的几率是很低的。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知识讲座、学习班、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湘120健康网专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通过全面的宣传教育、规范的培训和严格的操作标准,我们可以有效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