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固定方法与功能锻炼
针对骨折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早期治疗不仅能够减轻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助于患者的快速恢复。对于骨折的应对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一、骨折的固定方式
1. 脊柱骨折:在遭遇此类严重状况时,我们应避免随意搬动患者,而应确保在保持脊柱稳定的状态下,将其平稳转移至硬板担架上。使用三角巾妥善固定后,及早进行转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软担架或随意扶持患者走动,以防造成脊柱神经损伤,导致长期截瘫的悲剧。
2. 下肢骨折:针对下肢骨折的固定方式较为特殊,需要将伤腿拉直,并使用夹板进行固定。夹板的长度需上至腋窝,下过脚跟,分别置于大腿的内、外侧,随后用绷带或三角巾进行环绕固定。
3. 肱骨骨折:固定肱骨骨折时,需将患者的手臂保持屈肘状态。使用两块夹板进行固定,分别置于上臂的内、外侧。若只有一块夹板,则置于外侧并加以固定。可使用三角巾悬吊伤肢。
二、骨折后的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在骨折后的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标在于恢复肢体的生理功能。例如,上肢的锻炼应以增强手部功能为主,而下肢则侧重于提高负重和步行能力。
在进行功能锻炼时,我们必须避免进行可能导致剧痛的活动。不应急于进行手法牵拉和被动按摩,任何锻炼都不应引起剧烈疼痛。有时轻微的疼痛可能在运动后产生,但在停止活动后,疼痛应消失。若锻炼后感到疲劳或在骨折部位出现疼痛,则表示运动过量。
骨折后的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随着骨折的稳定程度增加和患者全身状况的改善,功能锻炼的活动范围应逐渐扩大,次数也应逐渐增加。
三、注意事项
在进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控制那些不利于骨折稳定的活动。例如,某些特定类型的骨折需要避免进行某些特定的活动,以免对骨折部位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对于骨折患者,及时的治疗和正确的康复方法至关重要。通过正确的固定方式和科学的功能锻炼,我们将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重返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