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

从毒论痛风性关节炎病因病机

骨科 2025-06-27 13:42骨科疾病www.xiang120.com

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痛症及其与“毒”的关联

痛风性关节炎在急性发病时,常常伴随着关节剧烈的红肿热痛,这种疼痛在夜间尤为剧烈,使得患者因疼痛难忍而寻求医疗救治。临床观察发现,这些急性发病的患者,其症状多与饮食相关。海鲜、动物内脏的摄取,或是饮酒、劳累、剧烈运动后,都可能导致其发作。从中医的角度看,这些诱发因素可归为外感和内伤的因素。

那么,为何这些外感和内伤因素能引发如此剧烈的疼痛呢?专家认为其中重要的机制就是“毒”的参与。

“毒”的概念在临床中经常被提及,但究竟何为“毒”呢?《辞源》对其进行了如下解释:其一,恶害之意;其二,痛苦、病害之意;其三,一切能对人体造成损害的致病因素均可称为“毒”。我们可以认为,那些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引发痛苦的致病因素,均可归为“毒”的作用。正是毒的破坏作用,使得疾病来势凶猛,病程缠绵,危害深重。

在临床实践中,活动期风湿病的发生,多为外来毒邪和内生毒邪共同作用的结果。外感的风寒湿热之邪,若未能及时外散,日久郁而成毒,这是外毒;而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一系列病理产物,如痰浊、水湿、瘀血等,日久不化,郁而成毒则为内毒。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风湿病的外来之毒包括了所有能导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而内生之毒则主要是指体内各种超量代谢成分。

毒的来源分为内外两方面。外因是风寒湿热等邪气郁而成毒,内因则主要归于脏腑功能失调。在痛风性关节炎中,内因产生的内毒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详细来说,内毒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脾胃失司,内生浊毒。本病患者大多平素嗜食膏粱厚味、醇酒肥甘及辛辣腥腻之品,影响脾胃功能,酿生痰浊水湿浊毒。这些浊毒滋生后,会影响气机的升降,导致气化和推动能力下降,加剧湿邪的产生。湿邪从阳化热,形成湿热之邪,日久酿生湿热浊毒。湿热浊毒粘腻滞下,导致下肢关节尤其是大脚趾的关节剧烈红肿热痛。

第二,肾失开阖,酿生浊毒。正常情况下,通过五脏六腑的功能,机体的代谢产物可及时排出体外。如素体阴阳失衡,再加上外邪侵袭或饮食情志劳倦所伤,加重脏腑功能失调,不能及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则可蕴蓄成毒。肾司开阖的功能尤为重要,如肾气虚弱或浊毒内蕴,耗伤气血,肾之气化不利,开阖无权,则浊毒留而不去。

第三, 三焦不利, 清浊相混。水液代谢主要依靠三焦的气化作用和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活动。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浊毒的主要病机。若中焦泌别清浊无权, 则水谷精微与秽浊不分, 同注于血脉, 成为酿生浊毒之源。下焦水道不通, 多余水液与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

综上所述, 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痛症与“毒”的关联密切, 毒的来源及作用机制复杂, 涉及内外多种因素。深入理解和研究这一问题, 对于防治痛风性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痛风这一病症,在日久脾肾及三焦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中形成水肿、癃闭、关格等证。其病因病机的演变过程深刻而复杂。

在急性发作期,脏腑积热,内伏毒邪是其主要病因。患者平素过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腥腻之品,导致热毒、湿热毒邪伏于体内。当遇到诱因时,毒邪内伏遇因触动,成为痛风反复发作的根源。正如尤在泾《金匮翼》中所言,热痹的产生,是因为脏腑经络先有蓄热,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导致气血不通,最终形成痹痛。

在热毒煎熬的过程中,津液停滞,血凝为瘀,酿生痰瘀。随着病程的延长,热毒耗气伤阴。气虚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导致血瘀;阴虚则津液亏耗,无以充濡血液运行,亦可致瘀。痰湿互结,随气机无处不到,与瘀血结聚,形成根深蒂固的病症,导致缠绵难愈。痰瘀阻滞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如肌肤失荣、关节肿胀、结节、畸形、屈伸不利等。

在间歇期,伏毒内蕴,伺机待发。急性期缓解后,病人进入间歇期,期间大多没有关节肿胀和疼痛,或仅有轻度关节疼痛。从中医理论来看,间歇期痰瘀湿热邪毒等病理产物仍存留于机体内,成为伏毒。这些伏毒在遇到六淫外邪相引或其他因素触动时,会发病或进一步加重。

痛风病人患病日久,迁延不愈,伏毒渐耗伤正气。正气不足者多属于疾病的后期,其中以气虚表现最为明显。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乏力、颜面肤色晦暗、短气、腰膝酸软、汗出肢冷等症状。脾肾为先天和后天的关系,病情重时两者都会受到影响。肾气虚可能导致精微,出现蛋白尿;气虚甚至阳虚,肾阳虚衰,则可能出现水肿、癃闭、关格等症状。

痛风的病因病机涉及多个方面,演变过程复杂。在急性发作期以脏腑积热、内伏毒邪为主,而在间歇期则着重于伏毒内蕴、正气耗伤。这一病症的深入理解和阐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治疗痛风这一疾病。

上一篇:颈椎病疾病运动治疗方法注意事项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