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并非缺钙
走进骨质疏松的世界,深入解读这一“寂静的流行病”。说到骨质疏松,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缺钙,实则不然。这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主要特点在于骨量减少,从而容易引发骨折。
在老年人的生活中,随着全身脏器功能的减退,特别是肾功能的衰退,体内活性维生素D的缺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这种缺乏导致人体对钙的利用率下降,骨量随之减少。肌肉平衡能力的下降使得老年人更容易跌倒,进而引发骨折。当女性进入更年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导致的体内雌激素骤减,也会加剧骨量的丢失,加重骨质疏松的症状。
骨质疏松的危害往往被忽视,它像一个隐形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骨骼。在多数情况下,骨量丢失本身并没有明显症状,只有在骨量丢失达到严重程度,出现腰背疼痛、身高缩短,甚至发生骨折时,人们才会意识到骨质疏松的严重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已经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对于老年人来说,因骨质疏松引发的髋部骨折,其1年内死亡率高达20%,致残率更是惊人地达到了50%。
那么,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呢?答案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合理的饮食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关键。为了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我们每日需要选择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海带、虾米、深绿色蔬菜等。对于饮食摄入不足的人群,应当补充钙剂。特别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老年人,更应该常规补充钙剂。
除了饮食,适量的运动和药物同样重要。维持每日的运动,特别是户外运动,并保证充分的日光照射,在预防骨质疏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当的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爬楼梯、网球、跳舞、太极等,都能强化骨骼系统,增强平衡能力,减少骨折的发生。
对于老年人或者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来说,预防跌倒尤为重要。改善居家环境,避免跌倒等意外的发生是必要的。当身体出现某些信号时,应及时就医。如身材变矮、弯腰驼背、腰背酸痛、体型偏瘦、营养状态差、厌食偏食、胃肠道疾病、嗜烟嗜酒、年龄因素以及其他长期用药或疾病等,都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征兆。特别是在女性绝经前后以及男性63-77岁之间,应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让我们共同关注骨质疏松,重视骨骼健康。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药物治疗,预防骨质疏松,远离“寂静的流行病”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