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性白内障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晶状体,作为我们眼中关键的透明结构,对于放射线的冲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放射线引起的白内障,我们称之为辐射性白内障。晶状体受损的人群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时间接触放射线的工作者,另一类则是接受放射线治疗的患者。那些可能导致损伤的放射线包括:X线、镭射线、60Co、90Sr的β、γ射线,以及铍、钋、镅的中子射线等,还包括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微波等。它们都具有潜在的危险性,能对我们的晶状体造成损害。
二、发病机制
辐射性白内障的形成和发展涉及两大机制:
1. 直接作用:放射线直接冲击晶状体,造成其结构损伤。这种直接的冲击会导致晶状体前囊下的生长区上皮细胞受到电离辐射的影响,细胞核受损,引发变性甚至核碎裂。这些受损的细胞有丝分裂受到抑制,逐渐堆积在晶状体的后部。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医生可以看到这些不透明的斑点。随着损伤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斑点可能扩大并形成一个不透明的环,最终导致整个晶状体变得混浊。
2. 间接作用:放射线还会影响虹膜睫状肌血管系统,导致房水循环的动态变化,进而影响晶状体在房水中的气体交换。这一机制同样对白内障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关于引发白内障的阈剂量,Merrian等人的研究表明:对于X射线或γ射线,导致白内障的最低辐射剂量为一次照射量51.6mC/kg。如果照射是多次进行,那么3周至3个月的累积量为103.2mC/kg;超过3个月的累积量为141.9mC/kg。如果照射总量超过296.7mC/kg,无论照射次数和时间长短,都会产生白内障。而对于β射线导致的白内障,其阈剂量尚未有统一的数值。
辐射性白内障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放射线的潜在威胁,并尽可能避免接触,以保护我们的视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