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受累及抗双链DNA升高为SLE疾病活动的预测指标
狼疮,一种多脏器累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可能涉及皮肤、盘状红斑、关节乃至内脏等多个部位。当肾脏、血液等系统受到波及时,其症状往往隐蔽,不易察觉。借助辅助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一项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Michelle A Petri博士及其同事在Arthritis & Rheumatism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狼疮疾病活动的重要线索。他们对56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探索基线人口学特征、疾病活动度及生物学标志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这些患者接受了标准治疗,并在治疗24或52周后进行了评估。研究者利用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及新不列颠群岛狼疮评估小组(BILAG)的评分系统来界定疾病的活跃程度。
经过52周的治疗,研究者发现,根据SFI、BILAG 1A 和 BILAG 1A/2B评分被定义为疾病活跃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4%、23%及32%。通过单因素及多变量分析,研究者识别出了一系列预测疾病活动的关键因素,包括雌激素水平、抗双链DNA阳性、C反应蛋白升高、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水平以及补体C3的含量变化等。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抗双链DNA超过200IU/ml以及肾脏器官受累的患者,在治疗52周后,出现中度或重度SLE疾病活动的风险显著增加。Petri博士及其团队指出:“密切监测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或者利用能够预测SLE疾病活动的生物标记,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狼疮的疾病活动模式,并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参考。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能更准确地预测疾病的活动性,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狼疮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