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

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症状

骨科 2025-06-28 20:43骨科疾病www.xiang120.com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病症。患者常出现反酸、烧心等症状,这些症状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需要长期治疗。近年来,此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反酸、烧心和咽下困难。反酸的液体或食物常常在餐后、躯干前屈或夜间卧床睡觉时从胃、食管反流到咽部或口腔。烧心感或疼痛是此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常在食后1小时左右发生,并可能放射到肩胛区、颈部等部位。患者还可能出现咽下困难,初期可能因食管炎引起继发性食管痉挛,出现间歇性咽下困难,后期则可能出现永久性咽下困难。

除了食管内的症状,胃食管反流病还可能引发许多食管外症状,如非心源性胸痛、哮喘、慢性咳嗽等。反流物还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肺纤维化等并发症。

胃食管反流病的成因主要是与酸或胆汁相关的上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由于食管对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导致攻击因子如酸、胃蛋白酶等对食管黏膜进行攻击。防御机制的下降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失调、食管清除能力降低以及食管黏膜屏障功能下降等。

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失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该括约肌是食管末端的一道环形肌束,正常情况下为一高压带,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一些因素可能导致其压力降低,如某些激素、食物、药物等。怀孕、腹水等也可能导致腹内压增高,从而引起胃食管反流。

除了防御机制下降,反流物的攻击作用也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因素。受损的程度与反流物的质和量有关,也与黏膜接触的时间、体位有关。其中胃酸和胃蛋白酶是最强的攻击因子。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心理因素也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有关。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能导致食管清除功能和胃排空功能延缓。心理因素在此病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应激、焦虑、抑郁等。目前推测,心理因素和此病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两种机制:一是内源性心身因素的影响,二是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异常激活。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患者需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了解此病的成因和症状也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病情。关于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多数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具有保护作用,能够降低食管炎的发生率。其可能的机制在于,幽门螺杆菌可以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压力,胃窦部感染会导致血清胃泌素升高。当幽门螺杆菌被根除后,胃泌素浓度会降低,但其之前的作用使得括约肌压力得以提升。幽门螺杆菌还能降低胃内酸度,其产生的尿素酶能够分解尿素,产生氨气。这种氨气可以中和胃酸,使得胃内pH值升高,进而减弱反流物对食管的损伤。

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易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人群:

1.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高峰年龄在40-60岁。调查显示,30岁以上人群的反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30岁以下人群。

2. 男性: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4:1。

3. 肥胖人群:肥胖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短期内的体重增加与反流、烧心等症状的出现有显着的相关性。

4. 吸烟者:经常吸烟的人群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吸烟者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的几率较高。

5. 饮酒者:长期大量饮酒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密切关系。频繁饮酒会导致症状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出现。

6. 食管裂孔疝患者:大的食管裂孔疝常伴随中至重度的反流性食管炎。这种情况会降低胃食管交界处的张力,增加胃底的感觉刺激,导致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7. 精神压力大的人群:研究显示,离婚、寡妇以及生活压力大的人群易患此病。劳累、精神紧张、生气等都可能与症状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有关。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精神因素等。了解这些易发人群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对于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实习编辑:范立明)

上一篇:婆婆和媳妇如何做到一家亲?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