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定义以及判定标准
肥胖是一种身体状态,主要表现为体重过度增长和脂肪层过厚,尤其是体内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导致的。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肥胖程度,我们引入了体重指数(BMI)的概念。BMI是通过体重和身高的比例来计算的指数,具体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研究表明,BMI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
我们还可以使用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来衡量一个人的体重是否健康。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根据这个标准,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但不超过20%的被称为超重;超过20%以上,并且脂肪百分率超过30%的,可以诊断为肥胖病。
对于肥胖程度的细分,有以下标准:
1. 肥胖度在±10%以内,称之为正常适中。
2. 肥胖度超过10%,称之为超重。
3. 肥胖度超过20%-30%,称之为轻度肥胖。
4. 肥胖度超过30%-50%,称之为中度肥胖。
5. 肥胖度超过50%,称之为重度肥胖。
6. 肥胖度小于-10%,称之为偏瘦。
7. 肥胖度小于-20%以上,称之为消瘦。
国际上通常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体重指数界限值来分析肥胖程度。具体来说,体重指数在25.0~29.9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针对中国人群体特点,“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了适合中国人的BMI标准。其中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BMI“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也被认为是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
通过掌握这些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体重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持健康的体重,预防肥胖带来的各种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