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衰老的阴影
人的衰老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同时展开。我们常常听到的“人老先老腿”的说法,实际上是从生理角度来描述这一现象。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人的衰老其实是从心理开始的。
当我们处于准老年阶段,便开始频繁接受这样的心理暗示:我们逐渐老去,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活力。一旦我们被这些暗示所左右,受其支配,无形中就会加速衰老的进程,使原本充满活力的生命逐渐走向凋零。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份关于老年人死亡原因的报告指出,55岁至60岁退休的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65岁至70岁才退休的人。在健康研究领域,甚至存在“早退休早死亡”的共识。跟踪调查证明,退休后不当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因素,是损害健康的肌体的主要原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后果就是心脑血管疾患。
以杨大伯为例,他刚内退回家时身体尚好,但因为担心生病,戒除了晨练习惯,长时间呆在家中,导致双腿无力,并固执地认为这是重病的征兆。退休后,如果不能尽快适应新的生活,被动地应激,就可能会陷入危险境地。
《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退休人员相比于在职人员,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更高。更令人惊讶的是,退休的年龄越大,罹患致命疾病的风险就越小。这项研究是由希腊科学家琼克里斯蒂纳与美国科学家迪米特里奥斯共同完成的。他们通过跟踪调查大量志愿者,发现延迟退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躲避致命疾病的骚扰,使自己轻松度过疾患多发的危险期。
不仅如此,美国壳牌石油公司医学部门的流行病学组也发现了这一奇怪现象,并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他们对本公司不同年龄段退休的员工进行了追踪调查,惊讶地发现55岁退休的人在退休十年内的死亡率比60岁和65岁退休的人高出很多。
众所周知,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好几岁,除了性别因素外,延缓退休年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权威资料显示,长寿人群往往是那些因科学研究或社会、教学活动而多次推迟退休年龄的公众人物,尤其是女性。在日本,70多岁的老人还在打工的情况并不少见,日本人不存在退休后的心理适应问题。这不禁让人思考,勤劳勤勉是否也是全民族长寿的秘诀之一?
退休后,人的活动量自然减小,而饮食习惯却很难迅速改变。如果热量摄入不变而代谢消耗减少,脂肪等营养物质就会在体内积累,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行为的改变无疑是受心理支配的。“我老了”,“年龄不饶人”等心理暗示可能会把我们推向真正的衰老。换句话说,是精神心理的衰老走在生理机能衰老之前,前者是因,后者为果。
学会识别和拒绝这种心理诱导至关重要。一旦被这种心理暗示捕获,便会不自觉地进入老年思维模式,加速生理机能的衰老过程。退休期正值下一代的成熟期,孩子不再如从前一般依赖自己,老人需要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交群体,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退休应被看作是人一生中又一次重大转折,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和调适时间。
健康心理专家建议,要保持年轻的心态和不服老的精神。为了保持头脑灵活,退休后的老人更要多用脑,如坚持读报看书、绘画、下棋,培养多种兴趣爱好。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延缓衰老的进程,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研究表明,对于经常用脑的65岁老人,他们的脑力表现并不逊色于那些不爱动脑的35岁青年。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一些简单的运动如两手交替运动和转动健身球,可以刺激大脑两半球,起到健脑益智、延缓大脑衰老的效果。
在读书、写作之余,老年人应该及时转换活动性质,让大脑神经得到松弛,避免过度疲劳,从而保持最佳状态。这样的生活节奏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更能让精神焕发。
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各种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结交年轻朋友,感受青春活力的感染,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态,远离孤僻的生活环境和心理。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内容,还能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充足的睡眠对于老年人来说同样重要。退休后,老年人应该学会规律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每天有八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不要被“老人无觉”的说法所误导。调节饮食也是保持健康的关键。粗细混杂,荤素搭配,减少动物脂肪和糖类的摄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除此之外,欣赏优美音乐歌曲也是一种极佳的生活方式。美妙的旋律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让人获得心旷神怡的欢乐感受。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带给人们心灵的慰藉和愉悦,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老年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活得更加充实、精彩。(实习编辑:潘信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