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何“心理不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愈发严峻。调查显示,大学生已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在大学生就业的复杂现象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是部分大学生选择不就业的生活方式。这些选择不就业的大学生面临多种原因,如未能找到合适的岗位或希望继续深造等,这其中既包含了社会因素,也包含了个体原因。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不就业问题,成为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心理不就业,特指部分大学生因心智能力尚未成熟而不愿或不能就业的状态。这种现象排除了那些有明确目标而暂时不就业的学生,以及因特殊原因无法就业的学生。心理不就业的大学生虽拥有健康的体魄,却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动力,他们没有时间概念,容易随波逐流,过分追求享受。
心理不就业的大学生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于性格原因,如胆小、不愿吃苦等,毕业后在家无所事事,从未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常常以“工作没意思”、“没心情工作”、“太累”为理由拒绝就业。第二类是那些虽然勉强走上工作岗位,但内心并不珍惜工作机会,频繁跳槽,缺乏稳定性和责任感。第三类则是盲目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他们报考研究生的目的并非出于对专业的热爱,而是逃避就业压力。
心理不就业的原因,我们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生存忧患意识,没有自食其力的观念。这部分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过于溺爱,导致他们自立能力和意识薄弱。毕业后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形式,缺乏实际价值。这种现象形象地被称为“NEET族”。
学生缺乏进取心与学校教育体系有关。在高考指挥棒下,学生过于注重学习考试,忽视了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有的大学生虽然高考分数很高,却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错误的职业观也是造成心理不就业的原因之一。许多大学生将收入水平视为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舒适生活,不愿到艰苦地区或行业工作。这些地区虽然急需人才,却难以吸引到大学生的加入。
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魄力也是他们面临就业困境的原因之一。他们过于依赖被动的等待就业岗位,缺乏主动和创新的勇气。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不就业的复杂现象。
大学生心理不就业的问题是一个多方面、复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创新意识和魄力等。也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关键的阶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5年的预言中,高等教育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曾经,“学位=工作”的公式已不再适用。如今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不应仅仅是求职者,更应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一理念,在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如今的大学生,应具备的不仅仅是寻找工作的能力,更需要有创造岗位、开创未来的勇气和才能。他们不应被动地等待工作的降临,也不应仅在特定的领域寻找空缺,而应主动出击,全方位地发掘可能的机遇,将自己的才华和激情转化为现实的工作岗位。
有些大学生的现状却令人堪忧。求学时缺乏明确目标,学习被动且敷衍,这不仅导致四年所学的知识未能形成专业的知识系统,更使得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肤浅,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部分高校招生标准的降低和对学生要求的松懈,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使得一些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虽然勉强毕业,但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普遍看重人品和能力,宁缺勿滥。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知识和社会技能欠缺、心理抗挫折能力薄弱的学生,很难在就业市场上立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正确的社会人才观舆论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摒弃一切向钱看、贪图享受的错误观念。社会、家庭和学校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成人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增强他们的成人感和社会责任心。高校应贯彻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走出个人为中心的狭隘圈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择业观。
正如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指出的,“人们只有为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大学生应积极面对就业市场的挑战,以创业的精神去面对求职过程,把个人的才华和激情投入到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工作中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