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抢红包 4种心理在作怪

健康新闻 2025-06-28 13:24健康新闻www.xiang120.com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国新年又迎来了一项新的传统习俗抢红包。如果说去年春节微信红包只是初试锋芒,那么今年的红包大战可谓是疯狂至极。支付宝、微信、微博等各大平台纷纷加入,让这场红包大战越来越精彩,已然成为羊年的新风尚,引发了一场社交圈的全民狂欢。

2月11日上午10点,支付宝豪掷6亿元红包,瞬间引爆了全民抢红包的热潮。紧接着,微信“摇一摇”红包也在2月12日晚9点半准时开抢。一时间,万千网民沉浸在这片热闹之中,各种“红包口令”在QQ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里层出不穷。人们无论吃饭、坐车,都低头紧盯手机,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红包。

中国人过年自古就有发红包的传统,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而网络红包则是现代科技与传统习俗的完美结合,以快速、新鲜、刺激的玩法吸引了万千公众的参与。那么,这背后究竟反映了国人怎样的心理呢?

从心理成本角度看,抢红包付出的成本极小,却有以小搏大的可能性。只要动动手指,不付出一分钱就可能抢到数额不小的红包。这种低风险高回报的诱惑,很容易激活人们原始的动机,引发从众行为。商家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成本计算方式,来推广他们的产品或新的网络支付模式。

除了时间成本低,网民还有一大特点:喜欢凑热闹。人类千万年进化形成的群居性和社交需要,也在网络时代被搬上了社交软件。收发红包是一种社交行为,也是春节期间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传统活动。一抢一送之间,传递的是人们在社交群体中追求存在感、渴望交流的内心愿望。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提出的“稀缺心理”也在抢红包活动中发挥了作用。当我们感到缺少某种东西时,思维会集中在眼前的迫切需要上。快过年了,很多人等着拿年终奖,注意力更容易捕捉到“红包”这样的字眼。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强烈的消费欲望会转向比较廉价的商品或行为,以起到心理安慰作用。去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放缓,一些人收入相对降低,手中的“小闲钱”正好用来抢红包。这也正是“口红效应”在网络时代的体现。

“抢红包”如果只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偶尔放松一下并无不可。但有些人过于沉迷其中,数十次与红包擦肩而过而郁郁寡欢;有人没日没夜地盯着各种红包来源,甚至因此患上眼病;还有人因不慎泄露个人账户等信息而误入陷阱。春节假期是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亲情的重要性无法被替代。在享受网络红包的乐趣时,也别忘了多给父母、老人一些面对面的关怀和沟通。告诉他们:“有抢红包那时间,不如多陪陪他们,因为亲情才是我们真正的财富。”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