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血压增高并不正常 高血压不头晕就不吃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关于高血压的种种误解和混淆。许多人仅仅因为一次或多次的血压测量值偏高,就草率地给自己贴上“高血压”的标签,这是不准确的。血压偏高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心态不平、精神紧张等,而并非一定是高血压病的征兆。我们需要正确区分高血压和高血压病这两个概念。
高血压是一个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多种疾病,如急性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都可能引发血压升高。这种继发性的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有所不同,其病因病理各异,治疗原则也因此不同。原发性高血压需要针对高血压本身进行治疗,以预防可能的并发症;而继发性高血压则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单纯依赖降压药物可能效果有限。
高血压病,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心血管疾病。它可能导致心、脑、肾等脏器的功能或器质性改变,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由于高血压病与人类的主要致死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至关重要。
在现实中存在许多关于高血压的常见认识误区。例如,有人认为老年人的血压增高是正常现象,无需特别治疗;有人则认为血压降到正常后就可以停药,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事实上,老年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与年轻人相同,降压目标也并无二致。血压正常后并不能代表高血压已被治愈,往往需要终身坚持服药。对于心脑肾等已受损的高血压病人,更加需要积极降压以保护已受损的器官。
还有误区认为不出现头晕等症状就不需要服药,或者认为降压药不应该在晚上或睡前服用。实际上,有的高血压病人即使没有明显症状,血压也可能已经非常高,因此需要定期测量血压以指导用药。而且,有的病人高血压主要出现在早晨或夜间,因此需要根据个体差异来确定服药时间。
高血压病的认识误区很多,我们需要加强对高血压病的了解,提高认知水品。只有正确理解高血压和高血压病的关系及其治疗原则,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针对这类特殊病患群体,夜间或睡前服药是合情合理的选择,因为服药时间需根据个体差异来设定。
误区之五:频繁更换降压药物,担心耐药性的产生。有的患者坚信“不要老是吃同样的药,以免失效或出现耐药性”。他们频繁更换降压药物的种类。对此,我们要明确说明,这种做法并不正确。当某些降压药物获得满意效果后,患者应该坚持服用,因为一般情况下,药物不会失效。如果出现血压波动,患者应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生活中的诸多因素,如感冒、发热、情绪波动、熬夜、过度劳累等,都可能影响血压的稳定。
再来看误区之六,有些患者过分信赖中药,认为西药副作用大。确实,一些中药具有降压作用,但在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上,中药不能完全取代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西药。中药更多地是作为高血压辅助治疗的手段。而且,中药同样可能存在副作用,长期大量服用可能会严重损害肝肾功能。医生通常建议病患选用经过科学验证、证实为有效和安全的药物。
在降压药物的选用上,患者应该充分了解各类药物的特性,并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不论是西药还是中药,都应谨慎选择,避免进入误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使用降压药物,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身体健康。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引以为戒,科学治疗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