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健康“四大基石- 影响防治的“四大不应该”
构建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与心理平衡
随着科学与医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认知也日益深化。在这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如何守护健康、延缓衰老,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当我们深入研究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时,便会发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以及心理平衡是构建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
一、合理膳食:一杯奶,二两米,三份蛋白,四注意
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应确保摄入充足的营养。每天一杯牛奶或豆奶,为我们提供必要的蛋白质和钙质。每一顿饭,我们都需要摄入足够的淀粉类食物,如米饭或面食。三份蛋白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可以来源于鱼虾、豆类、瘦肉或鸡蛋等。值得注意的是,“四注意”中的膳食要点:粗细搭配、口味适中、少食多餐、七八分饱。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我们应该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同时控制盐的摄入量。
二、适量运动:轻度适量,持之以恒
剧烈运动并非好事,相反,“轻体育”和“愉快运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适量运动,微汗即止,这样才能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运动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带来益处。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能和兴趣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如步行和太极拳。定时定量的运动效果最佳,而且任何时候开始运动都不晚。
三、规律生活:保持生物钟准点运行
规律生活的实质在于保持自身的生物钟正常运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锻炼、用脑、睡眠等,都应定时定量。限酒也是规律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烟酒中的有害物质会严重干扰生物钟的正常运转。
四、心理平衡:美好的心情是最好的良药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心情愉悦是肉体和精神上的最佳卫生法。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时,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因为,疾病往往源于心的故障。
这四大基石是保障我们心脑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只有真正做到这四点,才能解决大部分的健康问题。让我们一起努力,构建健康的生活,享受美好的人生!身心是紧密相连的,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言:“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在寻求健康长寿的道路上,心理平衡无疑是第一重要的基石。只有心理平衡,才能带来生理平衡,进而确保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
我们常说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再加上心理平衡,被誉为健康的“四大基石”。通俗地讲,这四大要素是人的健康的必备条件。在人体健康中,血管的健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血管的健康,人体的健康就无从谈起。要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必须重视这“四大基石”。
学者们回顾了20世纪的健康问题时,一致认同健康长寿离不开这“四大基石”。如何将这些要素具体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如何产生组合效应,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四者的有机结合,绝非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会大于四者之和。
接下来,我们来一下脑血管病的防治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等等看,丧失了良机”。脑血管病多为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讲话不清、肢体麻木、无力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的最初6小时是治疗的最佳时机。脑内神经细胞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后就不可能完全恢复了。患者一旦出现脑血管病的表现,应立即就医,把握最佳治疗时机。
第二个误区是“迷信‘贵重’药,导致医源病”。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很多,不少患者不做检查就使用强烈的溶栓药物,结果导致出血或全身不适。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并非越贵越好。治病要求个体化、合理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冠心病患者在使用扩血管药和降压药时会出现脑血栓。应用降压药时应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用药量,防止因血压降得太低而出现中风。
第三个误区是“重服药,轻康复”。绝大多数中风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结果不少患者还是遗留了后遗症。正确的康复训练在脑卒中的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早期采用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以防止病理性运动模式的出现,恢复正常人的运动功能,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第四个误区是“重治疗,轻预防”。脑血管病的形成是慢性过程,早期发现和控制危险因素可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目前确实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将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恢复正常,将坏死的神经细胞复活。一些危险因素是可以消除的。预防远较治疗重要。
要想保持身心健康,预防脑血管疾病,就必须重视健康的“四大基石”,走出防治误区,全面关注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