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断交心理学:删除好友“伤不起”
网络社交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当网络好友将你从好友名单中删除,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者们发现,至少在Facebook上,这种行为对你造成的伤害和现实生活没有多大差异。最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当你的Facebook好友和你解除好友关系时,你体验到 和消极情绪...
-
学历高的人 40岁以后疾病和死亡风险更小
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最新报道,《美国科学院院报》刊登瑞典一项新研究发现,接受越多的人寿命越长。新研究发现,至少接受9年学校教育的人,40岁之后死亡危险明显小于那些接受8年或8年以下学校教育的人群。 瑞典社科研究院与卫生公平研究中心科学家,对1943...
-
汽车的颜色喜好透露个性
学家多数认为,车身颜色较不起眼的人,多半循规蹈矩、但工作欲望强烈;相反,开着亮丽颜色汽车的人,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是因为野心勃勃,而是喜欢享受生活乐趣。这一点,可以说是车色心理学的基本定律。 具体来说,选择红色汽车的人,多半热衷追随潮流,他们...
-
热衷网上分享信息 会令朋友反感
美国益普索调研机构对2000多名手机和电脑用户进行了调查访问,结果发现,约85%的人会在网络上发表信息,约25%的人表示自己天天都上传。这些信息包括生活工作状态、心得体会、个人照片,以及其他希望分享的消息。 然而,太热衷分享信息,也会带来负面效果。...
-
哪些人容易抑郁?4大原因让你不高兴
,是今天我们需要对抗的“心灵大敌”。提到抑郁,大多数人最先关注的就是“为什么会得抑郁”、“什么样的人容易抑郁”? 就像、一样,有着固有的生物学和遗传学因素,但一些不良心态,也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 欲望。叔本华曾说,一天不得满足,人就要痛苦...
-
总是沮丧失落?你太脆弱了!
“过去的我是多么优秀,样样都出色,可到了这个城市,只能一声叹息...
-
职场人压力大 身心都受损
2012年4月27日晚上11点,吴玉明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揉揉酸胀的眼睛,伸出麻木的手指敲打了几下键盘,把自己MSN的签名改为“今夜,我依然在路上”,然后,关掉电脑站起身来。楼道里安静极了,有几间办公室还亮着灯,他借着微弱的灯光,锁上门转身往外走,墙...
-
美国媒体:30个建议帮助心灵成长
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曾说,“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近日,美国“天使生活”网站提出了30个小建议,帮助我们心灵成长。 说句让自己开心的话。朋友问候时,还他一个的回答,往往能让你和对方都会心一笑,让生活“化腐...
-
每天冥想两分钟 帮你回归简单生活
是我所知的最有效果的事情之一。奇的是,此事做起来却是再简单不过,你可以随时随地开始冥想,且效果立竿见影。最重要的是,冥想非常简单,你没有理由不去尝试这种简单的方法,而它带来的效果将令你收到意外的惊喜。 为什么要冥想? 为什么每天要花上片刻进...
-
怎么安慰人?4个劝慰雷区不要踩
关怀他人的内心更像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弄不好是不仅里外不讨好,还会弄巧成拙,伤及辜。所幸只要用心,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上两招。 怎么让人感觉到你的关怀? 如果朋友向你倾诉,“我真是倒霉透了,谈了两年多的朋友居然把我给甩了。哎,我真想一死了...
-
赶快行动?迅速行动只能推迟焦虑
对行为的,是一件历史极其悠久的事情。相对于现代人,远古时代的人们呈现的最多的就是祭祀行为:祭天、祭祖、求雨、求福等等,都有一系列杂的规矩和程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行为越复杂、越严谨,就越会被认为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这些仪式行为的功效和...
-
郁闷?漫步公园让你神清气爽
研究者发现,在公园中散步有助于那些心情的人。这项研究意在探究在大自然中漫步是否可提升临床抑郁病人的情绪;同时也验证了认知科学领域中的注意力恢论。注意力恢复论提出人们呆在大自然中或欣赏自然风景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根据注意力恢复论,处...
-
心理创伤会加速老年健忘
我国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巨大 导致的精神疾病可能会伤害大脑的记忆区域。即使疾病痊愈,脑部损伤也会使老年的症状提早到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中,有一些人患上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精神疾病,症状为频发、常常感到恐惧、沮丧和等等。 为了研究这种疾病...
-
为什么人们都爱谈论自己?
上周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论是在私人谈话中,还是在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社交媒体上,谈论自己都能在我们的大脑中激发出类似食物或金钱所带来的愉悦感。 在我们的日常谈话中,约有40%的内容用来向他人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想法。通过五个大脑成像及行为...
-
为何纠结容易缠上人?如何面对纠结?
面对诸多的选择与顾虑,面对两难甚至多难困境,人们在理性与感性、欲望与克制、道德坚守与缺失、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与困惑;人们在历史与当下,自身与他人之间不断追问、分析、验证。急剧的城市化进程中,“”正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标签,折磨着“...
-
用身体感觉你的心灵 而不是头脑
也许有很多人会问:当自己对某人事有想法出现时,我们如何去判别这是“我脑子里的想法”,或这是“我的内心在告诉我一些事”?前者是指你意识中的判断,后者才是你内心的真正直觉,是自我潜意识的需求和抉择。 判别是否真实直觉的方法:用身体感觉,而不是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