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离我们有多远?

疾病百科 2025-06-28 03:56心身疾病www.xiang120.com

触目惊心的数字来自《健康报》我国每年因自杀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儿童超过16万。2007年12月18日,健康报记者王雪飞与孟庆普的报道揭示,农村自杀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自杀者多于男性。而令人震惊的是,三分之一的自杀者并不存在精神障碍,六成自杀未遂者属于冲动性自杀。

这些数字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冲动”的故事。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冲动自杀?健康时报给出了结论:现代观念的转变,因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自杀行为,反映出中国人对“生命”意识的薄弱。

不得不承认,“冲动”属于心理范畴。为何中国人会冲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背道而驰。儒家讲究“仁”,崇尚仁爱;而佛学则反对冲动。现实表明,中国人追求和谐,不崇尚武力,练武之人也仅是强身健体。那么,冲动为何悄悄融入中国人的生活?

这与文化紧密相连。自改革开放以来,贫富问题一直牵动着社会神经。在物质丰富的精神层面的培养却远远落后,导致“拜金主义”、“及时行乐”的消极主义和“生命不如金钱”的偏激心理。在文化冲击的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冲刷得一败涂地。年轻人过起了“情人节”、“圣诞节”,却忘记了“七夕节”、“重阳节”。新老之争从未停止,摩擦成为家常便饭。

摩擦是冲动的根源。小小的摩擦积累多了,就会引发大的冲突。家庭间的新老之争,无疑引发了老一辈对“80后”的蔑视。新一代崇尚自由、个性和独立,不愿接受传统观念,而老一辈也无法理解新时代的内心世界。彼此间的误解和缺乏沟通,增加了摩擦和争论。

长期积累的心理压力,形成了“抑郁”的倾向。人们常常无法忍受,发出“我非得疯了不可”的呐喊。这可能是冲动自杀的根本所在。相较于西方,为何女性自杀多于男性,中国的自杀率居高不下?

在物质和精神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中国人的肉体和精神被撕裂开来,形成了一种“行尸走肉”的病态心理。宣扬“纸醉金迷”的生活,让农村或城市底层的人产生无法抗拒的对比心理。女性自杀的增加,反映出“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高自杀率则说明中国人对生命的价值看得太轻。在多重的对比中,中国人内心脆弱;面对无情的社会现实,抵抗能力软弱;在盲目追求物质生活的情况下,心理压抑。谁能说,中国人是真正为自己而活?

许多人羡慕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可以旅游、听音乐会、看电影、开派对。这是因为他们不必为了生存而付出全部心血。而中国人呢?忙到70岁还得下地工作的人数不胜数。为了什么而活?为了养活自己。这种单纯为了“活”而“活”的生活,怎会让人觉得有劲?

要让中国人活得轻松,减少自杀,必须消除男女不平等的传统思维。如果中国人不再因为工作、养老、房子而发愁,而是可以享受生活,谁还会不珍惜生命,不想多活两年?

任何自杀都有原因,归根结底与心理问题有关。即使不够上精神疾病的程度,也是一种具有潜伏性质的内心病态。每当看到这些报道,我们都会为失去父母的儿童感到痛心。谁又能保证,心理危机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呢?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让每个人都能够珍爱生命。

(实习编辑:贺凤丽)

上一篇:职场沟通的5大法宝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