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干骨折 如何治疗
胫腓骨干骨折:深入了解与治疗
胫腓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约9.45%。尤其10岁以下儿童,这一比例更高,其中胫腓骨双骨折最为常见,占全身骨折的5.1%。当我们深入这一骨折时,不禁要追问: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直接暴力
胫腓骨干骨折常常因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或车轮碾轧伤等直接原因造成。这些暴力大多来自小腿的外前侧,导致骨折线多为横断型或短斜行。若暴力巨大,如交通事故伤,则可能导致粉碎性骨折。值得注意的是,因胫骨前面位于皮下,所以骨折端穿破皮肤的可能性极大,肌肉被挫伤的机会也较多。
二、间接暴力
除了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如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或滑倒等也会导致骨折。这种骨折的特点在于骨折线多呈斜行或螺旋形,且腓骨骨折线通常比胫骨骨折线高。在儿童中,胫腓骨骨折遭受的外力一般较小,加上儿童骨皮质的韧性较大,可能出现青枝骨折。
那么,如何治疗胫腓骨干骨折呢?
治疗原则:
胫腓骨骨干骨折的治疗目的在于矫正成角、旋转畸形,恢复胫骨上、下关节面的平行关系,以及恢复肢体长度。对于无移位的胫腓骨干骨折,可以采用小夹板和石膏固定。有移位的横形或短斜形骨折则通过手法复位后,再行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在固定期间,需要注意夹板和石膏的松紧度,并定期行X线检查。如果发现移位,应及时调整夹板或重新固定石膏。
大约6-8周后,患者可以扶拐负重行走。对于不稳定的胫腓骨干双骨折,可以采用跟骨结节牵引,在克服短缩畸形后,再进行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在牵引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肢体长度,避免过度牵引导致骨不愈合。6周后,取消牵引,改用小腿功能支架固定,然后行石膏固定,此时患者可以下地负重行走。
对于不稳定的胫腓骨干双骨折,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采用切开复位固定。例如手法复位失败、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双段骨折、以及受伤时较短的开放性骨折。在直视下复位成功后,可以选择钢板螺钉或髓内针固定。若软组织损伤严重,需在彻底的清创术后进行固定,并可能需要作局部皮瓣或肌皮瓣转移来覆盖创面。
手术方法:
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方法应根据骨折类型和软组织损伤程度来选择。可以选择外固定或开放复位内固定。单纯胫骨干骨折由于有完整腓骨的支撑,通常不会发生明显移位,用石膏固定6-8周后可下地活动。而单纯腓骨干骨折,如果不伴有胫腓上、下关节分离,则不需特殊治疗。
对于胫腓骨干骨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成因,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这样既能确保患者的安全,又能加速其康复进程。对于骨折的治疗,医生们有着一系列精湛的技术手段,针对不同的骨折类型和状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无移位或整复后骨折面接触稳定的横断骨折、短斜行骨折等,医生们会在后进行手法复位,并采用长腿石膏进行外部固定。在固定时,膝关节会保持15°左右的轻度屈曲位,以确保骨折部位得到稳定。
而对于斜行、螺旋形或轻度粉碎性的不稳定骨折,单纯的外部固定可能无法维持良好的对位。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在局部后进行跟骨穿针牵引,使用螺旋牵引架进行固定。这种骨牵引的方法能够帮助稳定骨折部位,促进骨折的愈合。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开放复位内固定逐渐成为胫腓骨骨折治疗的常用方法。其中,螺丝钉内固定适用于斜行或螺旋形骨折,通过1-2枚螺丝钉在骨折部固定,以维持骨折的对位。而钢板螺丝固定则适用于斜行、横断或粉碎性骨折。由于胫骨前内侧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较薄,钢板通常放在胫骨外侧,既能确保固定的效果,又能避免对膝、踝关节的影响。
内锁髓内钉固定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胫骨干的解剖特点使得腔较宽,内锁髓钉打入不受到限制,可以有效地控制旋转外力、侧向、旋转和成角移位。这种固定方法不需要术后外固定,能确保膝、踝关节功能不受影响,并能缩短骨折愈合期。
对于皮肤损伤严重的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架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它能够使骨折得到确实固定,便于观察和处理软组织损伤。其优点在于,即使在使用外固定架的情况下,患者的膝、踝关节运动也不受影响,甚至可以带支架起床行走。近年来,外固定架的应用逐渐增多,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治疗手段。
医生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最合适的治疗方法,确保骨折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患者能够更快地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