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 (Kummel 病) 的处理

骨科 2025-06-27 01:13骨科疾病www.xiang120.com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历史背景与诊疗现状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这一病症,早在1895年便由Kummel等人揭示并命名。其典型特征在于,轻微的脊柱外伤后,伤后数周至数月内似乎并无明显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显现,持续进展的后凸畸形也随之而来。这一病症的专用名词大多与脊柱椎体内的真空征紧密相关。

关于该病症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议。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椎体完整或仅有轻微骨折压缩;中期椎体在人体持续运动过程中塌陷,形成裂隙;后期椎体锁定,后壁突出,压迫脊髓,可能导致腰背部疼痛甚至下肢瘫痪。

在1978年,人们开始更深入地了解OVF不愈合的特征,发现其在影像学上表现为椎体内有一横行的气体密度裂隙。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X片、CT、MRI等影像工具的广泛应用,对OVF骨折不愈合的诊断已得到显著改善。其中,MRI的诊断准确性最高,能清晰地显示出压缩椎体的T2相上线性高密度,以及在增强MRI上可见椎体内未增强的裂隙区域。

研究发现,椎体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在于椎体骨折后裂隙内先是气体填充,随后被液体替代,从而在MRI上呈现出特征性的T2相高信号影。病理学检查进一步证实,这些裂隙内主要填充的是浆液性渗出和坏死的肉芽组织。值得注意的是,新鲜的椎体压缩骨折并不常出现裂隙征,而在骨折不愈合的患者以及骨折后持续活动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对于OVF不愈合的处理,开放手术是其中一种治疗策略。该手术旨在缓解腰背部疼痛,预防骨折椎体进一步塌陷,纠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由于骨质疏松患者脊柱螺钉的把持力较差,以及部分老年患者不适合进行开放手术,使得该治疗方法面临挑战。对于无神经症状的椎体骨折不愈合患者,开放手术仍是相对禁忌症。对于这类患者,其他微创的治疗方案仍需要进一步。

另一方面,椎体成形术在治疗OVF骨折不愈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椎体骨折不愈合的患者,该手术术后的疼痛缓解和日常功能恢复较差,且术后可能出现脊柱后凸畸形和高度丢失的情况。这可能与骨折不愈合椎体裂隙部位在椎体成形术中的支撑不足有关。骨折不愈合相关的椎体成形术并发症之一是骨水泥的高漏出率,文献报道这一漏出率超过50%,甚至可达75%。造成这一高渗出率的原因可能是椎体内的裂隙和骨水泥注入时的低粘稠度。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这一病症的认识越来越全面。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更为精准、有效的诊疗方法将会出现,为这类患者带来福音。椎体后凸成形术:重塑椎体,重塑生活

在骨科领域,椎体后凸成形术正逐渐成为治疗OVF骨折不愈合的一种创新且有效的方法。Lane及其团队的研究揭示了骨折椎体充分填充与术后疼痛缓解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椎体后凸成形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术过程,更是一种对椎体结构的精细调整。通过创造骨折椎体节段内的空腔,不仅能够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还能有效预防骨水泥的渗漏。对于27例椎体骨折不愈合的患者,后凸成形术展现了其强大的治疗效果,甚至在术后随访的终点,Kummell病患者的椎体高度仍能维持满意的复位状态。

椎体后凸成形术不仅是一项有效的技术方案,其临床应用也表明它是可行的。采用球囊扩张的方法,可以将椎体骨水泥渗漏率降低到较低水平。对于存在骨折不愈合的患者,骨水泥渗出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专家建议在术前进行仔细的CT评估,以充分了解骨折不愈合的细节,从而在手术过程中有效减少可能的并发症。

手术技巧在预防骨水泥渗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注射骨水泥的时机是关键。当骨水泥的粘稠度达到最佳状态时类似于面团,既不流动也不粘稠,注射时能够连续不断裂这是填充椎体周围的理想状态。

针对不同方向的渗出,有不同的预防方法。例如,对于椎体前壁的骨水泥渗出,可以采用两步法进行注射。而对于椎体后壁有破损的情况,注射时需要进行持续的透视观察。对于椎体外侧壁有破损的患者,先使用球囊进行扩张,然后注入粘稠期的骨水泥,再用球囊进行扩张以填充椎体边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椎体骨折严重不愈合的患者,球囊扩张需要适度,过度扩张可能导致缺损区域增大。

尽管我们对OVF骨折不愈合的具体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但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此类疾病时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与传统的治疗方案相比,这种方法更简单、更安全、更有效。椎体后凸成形术可以作为治疗Kummell病的首选方案。这种手术方法不仅是一项医疗技术的进步,更是无数患者走向健康生活的希望之光。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