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可能治愈肝硬化!
肝硬化,这一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在患者群体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对于肝脏的治疗手段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治疗肝硬化的核心目标并非仅仅针对肝脏本身,而是应对其可能引发的各种并发症。这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并发症如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这些并发症对于失代偿的肝硬化患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可能在短时间内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尽管治疗这些并发症可以视为一种抢救行为,但患者的寿命多数情况下会受到一定影响。
对于肝硬化患者而言,他们的旅程就像走在一条崎岖不平、终点已知的小路上。虽然有些患者能够走完这段路程,但有些患者可能会在途中的坑洼里无法自拔。内科医生的任务,以及各类针对肝硬化并发症的药物和介入手段,就是为了帮助患者从困境中挣脱出来,或者尽量让他们避开危险的地方。目前看来,真正能够将患者的状况改善至与常人相仿的方法,恐怕只有肝移植这一条路径。
当肝硬化患者来到医院寻求治疗时,我们依然需要使用各类“治疗”肝硬化的药物。特别是在中国,治疗肝硬化的药物种类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几大类。
第一类是以抗病物为主。由于中国人的肝硬化大多是由乙型肝炎后硬化引起,因此抗病毒治疗主要针对乙型肝炎病毒。尽管干扰素在指南上不被推荐用于肝硬化的病人,但大多数临床试验报告都支持使用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等。这些药物尽管在临床使用上时间不长,但已有许多患者服用后效果显著。这些药物的耐药问题、服用方式等尚未有定论,最重要的是,它们只能减缓病毒的破坏,却无法真正逆转肝硬化。这就像是一个已经形成的疤痕,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完全消除。
第二类是针对肝硬化并发症的药物,可以视为急救药物。如帮助减少腹水的药物、治疗肾脏功能不全的药物、治疗肝性脑病的药物等。这些药物有便宜的也有昂贵的,有老药也有新药。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轻腹水、治疗急性症状。有一部分患者的治疗相当困难,如伴随功能性肾衰的患者。
还要提及白蛋白的应用。以往及现在许多医生认为低白蛋白血症和门脉高压是肝硬化腹水的两个主要原因,但近些年来的研究并未证实这一说法。白蛋白价格昂贵,并且主要作用是维持体内的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液体平衡,并没有所谓的营养价值。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尤其是伴有腹水的患者,补充白蛋白一直是经典的治疗手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白蛋白并非所谓的“大补之药”,其应用需谨慎并基于患者的实际情况。
治疗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是一场持久的战斗,需要医生、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努力,以期找到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在医学领域,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早在2006年,国际知名胃肠病学杂志《Gut》发布的肝硬化腹水治疗指南中,并未提及白蛋白的应用。对于腹水的形成机制,主要是门脉高压和水潴留。而在国内,关于肝硬化的理解,曾经长时间聚焦于门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虽然第七版教科书有所改变,提出胶体渗透压下降,但其核心仍是低蛋白血症的问题。改变国内医生对肝硬化腹水补充白蛋白的固有思维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考量国内医学。
对于患者而言,接受长期治疗并反复就诊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逐渐熟悉治疗方案,甚至产生“久病成医”的情况。昂贵的白蛋白被广泛应用,现在要改变观念认为它可能无效,这对许多患者来说难以接受。教科书编写者也面临着这一难题。
保肝和抗的药物是医院常规用药和门诊口服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所谓的保肝药种类繁多,从最便宜的普通药物到昂贵的自费药都有。至今没有一种药物经过严格的随机对照双盲检验证实其有效性。一些研究指出,这些保肝药对肝硬化病人的生存期并无帮助。尽管国内有许多宣称药物有效的论文发表,但其中许多研究的严谨性受到质疑。例如,很多研究并未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观察指标缺乏国际公认的价值较高的指标,如生存期、死亡率、致残率和病理变化等。中医期刊中甚至会出现治愈率等模糊概念,因为中医对治愈的定义可能与西医不同。
关于抗纤维化药物,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许多所谓的抗纤维化治疗只是基于血清中纤维蛋白代谢相关分子的观察,这些分子的血清浓度与实际效果的关联尚未得到证实。在这种情况下评价疗效,难免让人感觉像是星际迷航般迷茫。
除了应对肝硬化病人的紧急情况,如器官移植等高风险治疗手段外,我们对肝硬化的治疗措施仍显有限。药物种类繁多,但真正有效的却不多。一位导师的话很好地概括了这种现象:“对于把握性强的疾病,治疗方法相对固定;而对于难治的疾病,药物选择则显得纷繁复杂。”但若不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那些难治的疾病依然难以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医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领域,但在肝硬化的治疗上,我们仍需要更多的和突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创新,为肝硬化患者带来真正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