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输液防心脏病不科学 预防重在日常保健
预防心血管疾病,季节输液非科学之选
就像不能提前大吃大喝来预防未来的饥饿,提前输液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季节性发作同样缺乏科学依据。在没有任何明确指征的情况下,临床上并不建议随意用药。输液本身是一种风险较高的用药方式。据《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占所有用药的近六成,其中,不良反应最严重的就是输液。若身体感到不适,患者应立即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输液治疗。
在药物选择上,应始终遵循两个核心原则。目前常用的活血化淤类注射液可根据主要成分分为丹参类、三七类和银杏类等。医生在判断患者是否需要使用这些药物时,既要结合中医的辨证原理,考虑病人当前的症状,也要按照说明书的规范适应症来用药。这些活血类的中药注射液说明书并未提及预防性使用。如果不符合上述原则,即使患者主动要求,医生也不会开具这些药物。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并无证据表明提前打活血针能预防心血管病的发作。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和痉挛,加之人们活动量减少,使得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但专家强调,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重在平时的规范化治疗、合理饮食和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单纯依赖输液预防并不明智。
冬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与其“冲血管”,不如注重日常保健。具体来说:
防寒保暖:冬季气温低时,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容易收缩、痉挛,导致供血不足甚至栓塞。特别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衣保暖。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粗细粮搭配,减少油腻、脂肪和糖类的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浓茶和咖啡的刺激。
坚持锻炼:心脑血管患者并非不能运动,而是应适量运动。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冬季最好在太阳升起后再进行锻炼,以避免寒冷刺激。
调畅情志:情绪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高血脂患者尤其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紧张、激动,尽量减少社交活动和长途旅行。
少酒: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应坚决。适量饮用低度酒如啤酒、黄酒、葡萄酒等有助于血脉流通,但应避免烈性酒。
冬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重在日常生活保健,只有真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季节的轮回中,冬季的脚步悄然而至。对于年长的我们来说,更应该在这个季节交替之际,重视身体的健康。入冬前的体检,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检查,更是对身体健康的一次对话。
老年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寒冷的冬季,我们的身体更需要特别的关照。血压、血脂、血糖,这三项指标就像是身体的“晴雨表”,时刻反映着我们的健康状况。在各种刺激因素,如情绪波动、运动量变化等影响下,机体往往会进入应激状态,这时更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丝身体的细微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体内的脂类糖类代谢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血液黏滞度逐渐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也会降低。这些变化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对我们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定期监测身体状况,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显得尤为关键。
每一次体检,都是一次与生命的对话。不要小看这份报告上的每一个数字,它们都在默默诉说着你身体的真实状况。老年朋友们,请务必在入冬前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听从医生的建议,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让我们在这个冬季,一起为健康加油,为生命打call!定期体检,是为了更好地享受每一个美好的时光。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珍惜每一次与生命的相遇,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迎接每一个崭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