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恋物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作为宝宝的成长过渡期伴侣,恋物行为是宝宝从完全依恋到完全独立的过程中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大多数出现在6个月至3岁之间,而在2岁时表现最为强烈。
宝宝为什么会迷恋某些物品呢?这些物品成为了宝宝心理安全感的依靠。在昼夜交替、宝宝欲睡又怕失去知觉的时候,不安全感会大大增加,此时这些物品就像是宝宝的“心灵抚慰师”。
那么,什么样的物品最容易让宝宝迷恋呢?答案是那些能够给予宝宝温暖、熟悉味道和触感的柔软物品。例如,乳房和安抚奶嘴能给予宝宝温暖舒适的身体感受,让他们产生陪伴感和安全感。指头、玩具或拳头则是宝宝寻求心理安全时最容易选择的物品之一。除此之外,毛毯、柔软的玩偶等也是宝宝非常喜欢的物品。这些物品的触感能传达出令人心安的讯息,给宝宝带来熟悉的味道和温暖的触觉联想。
除了具体的单个物品,主要照顾者的身体部位,如手、头发等,也常成为宝宝依恋的对象。这些部位让宝宝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和关爱。
值得注意的是,宝宝依恋物体的情形因人而异,有些宝宝可能只是短暂地依恋某个物体,而有些宝宝则可能会一直持续到上小学。某些突发事件可能会激化宝宝的依恋状态,让他们重新依恋某个熟悉的物体。例如,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父母离异、遭受暴力侵犯等,尤其是生病住院的幼儿,更需要熟悉的物体作伴。
随着宝宝成长环境的不同,对于物体的依恋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关键在于宝宝所处的环境以及主要照顾者的忍受和认知能力。对于宝宝的恋物行为,只要不影响生活作息,家长无需过度担心。如果宝宝的依恋行为变得极端,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了。
对于乳房的依恋,大约会持续至2岁。2岁前的孩子通过依恋妈妈的乳房体验到身体的温暖舒适和妈妈的爱,从而建立对环境和世界的安全感。而对于奶嘴、奶瓶的依恋,可能会持续至3至4岁。长时间使用奶嘴、奶瓶会影响宝宝的咬合度、牙齿发展和语言学习,因此进入语言能力发展期后应尽快戒除。
宝宝的恋物行为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家长应理解并关注宝宝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成长过渡期。也要注意引导宝宝逐渐独立,让他们学会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玩偶的依恋聚焦在6至8岁儿童
当你的孩子坚持随身携带玩偶,否则就拒绝出门或上学,甚至因此与同学产生争执,阻碍社交发展时,家长们需要警觉并介入帮助宝宝改掉这个习惯。
理解孩子的恋物心理
对于许多父母来说,要宝宝放弃他们心爱的玩偶、旧毛毯、枕头等物品,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这些物品对孩子来说,是童年时代的忠实伴侣,提供安全感和情感依托。孩子对这些物品的依恋,其实是正常现象,家长无需过于担忧。
戒除恋物习惯的指导原则
重要的是,避免强制性的戒除方式。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渐进式的戒除策略:
1. 小布块随身带
对于已经上幼儿园的宝宝,可以尝试将旧棉被切一块布料,让小宝宝随时带着,以此作为过渡。
2. 多备一件
对于宝宝特别依恋的物品,如毛巾、小棉被或小枕头等,不妨购买一模一样的替代品,方便替换清洗,确保卫生。
3. 转移注意力
用其他宝宝感兴趣的东西来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品。多样的兴趣和活动会让宝宝逐渐减少对单一物品的依恋。
处理依恋物:态度一致与告别仪式
处理宝宝的恋物习惯时,父母的态度必须一致。可以与宝宝一起举行告别仪式,如与奶嘴告别,通过口述或画图方式,让宝宝真正接受与依恋物的分离。父母可以给予宝宝奖励,协助他们开发其他兴趣,鼓励他们世界,寻找更美好的事物。
温馨提示:
在帮助宝宝克服恋物习惯时,家长请务必注意方式方法。不当的处理方式可能会给宝宝留下心理阴影。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用耐心和爱心引导他们逐渐适应和过渡,是每位家长应该秉持的原则。
编辑推荐:
为了更好地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我们推荐家长阅读更多关于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文章。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特点,才能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建立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