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鹅口疮
小儿口疮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发生在小儿口腔不卫生、舌尖或口腔粘膜受损的情况下,会导致小儿进食困难。这种疾病在春秋季节较为常见,可以通过增加维生素摄入、多吃蔬果、注意口腔卫生等方式进行预防。文章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小儿鹅口疮及其治疗误区,包括疱疹性口疮、溃疡性口疮等类型及其处理方法。
对于新生儿、营养不良、慢性腹泻、长期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小儿,容易发生白色念珠菌侵袭,形成鹅口疮。初期在颊黏膜、舌、齿龈、上腭处出现点状和小片状白屑,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治疗鹅口疮的方法包括使用制霉菌素涂口、冰硼散、甘油等。还可以采用一些中医治疗方法,如清热解毒泻火法,以及使用番茄、西瓜皮等自然食材辅助治疗。
在治疗鹅口疮时存在一些误区。一些家长可能会滥用抗生素类药物,以为可以消除感染。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效,有时反而会加重病情。因为人的口腔内存在许多微生物,它们之间互相制约、互相拮抗,保持共生状态,一般不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在治疗小儿鹅口疮时,应避免滥用抗生素,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
当不恰当使用抗生素时,一些微生物会受到抑制或被消灭,破坏了它们之间的生态平衡。抗生素无法对付白色念珠菌。当那些能生产抗白色念珠菌物质的微生物数量因使用抗生素而减少时,白色念珠菌就会迅速繁殖,病情加重。
不可涂搽紫药水。紫药水,又名甲紫、龙胆紫,因其对白色念珠菌有不错的抑制作用,过去常用于治疗鹅口疮。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它存在不少缺点。特别是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的口腔黏膜较为薄嫩,唾液腺发育不够成熟,唾液分泌较少,口腔黏膜容易干燥。长时间涂搽紫药水会使口腔黏膜更加干燥,导致溃疡和明胶样损害。涂紫药水后,口腔黏膜被染成紫色,也不利于观察病情的变化。
治疗不彻底易复发。用1%~2%的苏打水(碳酸氢钠溶液)在每次哺乳前后清洁孩子的口腔,是有效治疗鹅口疮的方法。一些母亲在看见宝宝口腔的病变消失后,就立即停药,这样做容易导致复发。因为苏打水治疗鹅口疮主要是通过清除口腔内的残留乳凝块或糖类,使口腔环境变为碱性,从而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而非直接杀灭白色念珠菌。在使用苏打水治疗后,即使口腔内病变消失,仍需继续用药4~5日。
疱疹性口疮是一种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的疾病,会在口腔、舌及咽部充血的黏膜上出现小小的透亮滤泡,迅速溃破形成溃疡。颈部淋巴结也会出现肿大和压痛。
溃疡性口疮是一种由各种球菌引起的婴幼儿口腔炎,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和大小不等的溃疡,溃疡上有灰白色的假膜覆盖,疼痛、流涎、烦躁不安、拒绝进食,常伴有发热和颈部淋巴结肿大。那么如何处理小儿鹅口疮呢?这主要是一种口腔粘膜霉菌病,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发病时口腔内出现白色点状物,逐渐增多并蔓延至整个口腔。处理时可以用2%苏打水溶液清洗口腔后涂抹龙胆紫或制霉菌素片溶液。同时要注意喂养的清洁卫生,平时应注意食具及奶头的清洁。
对于宝宝患了鹅口疮的情况,除了注意清洁卫生外,还可以通过食疗来缓解症状。比如木耳鸡蛋汤、当归黑豆鸡蛋汤、绿豆鸡蛋饮、藕节冬瓜豆腐汤以及银花绿豆汤等都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方法。还可以尝试西瓜甘蔗汁等天然饮品来缓解病情。经过上述专家的详细解释,家长们应该已经对孩子的病情有所了解。无论孩子是否患病,我们都应尽早进行相关的治疗诊断,避免宝宝病情加重。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卫生和孩子的饮食健康,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于小儿鹅口疮疾病,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小儿抵抗力低下型:由于孩子免疫系统未完善,抵抗力较弱,易感染病菌。
2. 奶具消毒不彻底型:家长需确保对奶具进行充分消毒,只用热水温烫是不够的。
3. 母乳喂养时的传染型:母亲在喂养时需注意自身清洁卫生,避免将病菌传给孩子。
4. 唾液量少易感染型:3个月内的婴幼儿唾液分泌较少,口腔粘膜干燥,容易感染霉菌。
5. 消化不良、腹泻导致抵抗力低下型:长期消化不良或腹泻可能影响孩子的营养吸收和抵抗力。
6. 幼儿园交叉感染型:孩子在幼儿园可能因小朋友间的接触而感染鹅口疮。
7. 长牙期的口腔感染型:孩子长牙时牙床不适,喜欢咬物,容易带入细菌、霉菌。
8. 长期服用抗菌素导致的菌群失调型:长期食用抗菌素可能破坏体内菌群平衡,引发鹅口疮。
北京国龙中医医院口腔专家强调:口腔溃疡,包括鹅口疮,都具有周期性复发的特点。虽然它们都是非特异性炎症,不会转变为癌症,但频繁复发且伴随剧烈疼痛,同样需要积极治疗。对于家长而言,了解这些类型有助于更好地照顾孩子,预防和应对鹅口疮。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