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禁锢影响中国的性教育发展!
关于性与相关问题,历来有着神秘化的倾向。早在清末的“戊戌变法”时期,谭嗣同就已主张摒弃这种神秘感。他比喻道:“如同将物品藏于箱中,不让人看,人们反而会越发好奇;一旦公开,便不再觉得稀奇。”
性,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生活中总有些人对“性”这个词敏感至极,将其与黄色、、低级、下流等概念紧密相连。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往往对子女避而不谈性,夫妻间也往往对此缄默不语。大量事实证明,这种封闭的性教育方式利少弊多。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不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他们依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可能会因为朦胧的性意识和对性的误解而误入歧途。
恩格斯曾批评过那些认为研究性问题就是、邪恶的传统观念,他认为应当摒弃这种偏见。那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呢?社会调查表明,家长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观念会深刻影响孩子的认知,因此父母应加强自身的性知识和性道德学习,对性及性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随着性意识的觉醒,父母应适时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要告诉他们,随着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会出现第二性征,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标志着他们已进入青春期。生物学上,性的成熟意味着儿童时代的结束,但人类的性行为具有社会性,必须受到社会的制约。青少年对异性产生好奇、幻想和爱慕等情感,不仅是单纯的性需求,也是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表现。
要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从性成熟到合法婚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性欲延缓满足的过程。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异性,把对异性的向往升华为纯洁的情感。允许他们与异朋友,注重在思想、学习上互相帮助和促进,避免被表面的性接触或性吸引所迷惑。
鲁迅先生说:“生物的个体免不了衰老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才有性欲。因性欲才有,因才有后代。”对性问题大可不必羞于启齿或遮遮掩掩。我们应理直气壮地谈论和研究它,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正确认识它,增强对性犯罪的免疫力。正确的性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建立健康、理性的性观念,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