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理防御机制健康吗?
当我们沉浸于一部伟大作品时,仿佛能从其中窥探出无数个人的内心世界,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所想看到的,仿佛作品在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窗户。正因如此,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同样适用于现代备受瞩目的影片《盗梦空间》。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让人似乎能够触及但又无法全然理解,营造出一种完美的模糊状态。如果有人运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等概念来解读这部作品,虽然可能过度解读,但也请予以理解。
让我们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面对惊险刺激的情境时,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如何运作。《盗梦空间》中的追逐和围攻场面,是否也映射出我们内心的各种防御者?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蔡晨瑞专家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心理现象。
蔡晨瑞指出,每个人内心都有多种心理防御机制,就像电影中的那些荷枪实弹的防御者一样,保护我们的心灵不受伤害。即使心理素质再差的人,也会有这样的防御机制存在。在梦境中,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同样会发挥作用,比如梦中的城堡、厚重的门、危险情境中的自我安慰等,都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体现。
那么,心理防御机制能否通过训练变得更强大呢?蔡晨瑞认为,虽然可以通过训练使其变得更强大,但这并不一定是好事。心理防御机制过于强大可能会阻碍真实的自我表达,影响心理健康。我们需要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如果一个人始终使用单一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会出现社会适应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被“植入意识”的情况,如广告、传销的宣传效应,甚至是心理咨询介入。那么如何防止被植入意识呢?蔡晨瑞提到,这需要克服“阻抗”。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阻抗”是常见的现象,不仅有显形的阻抗,如对抗、不合作等,还有隐形的阻抗,如遗忘、自我批评、沉默等。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和阻抗现象,从而更自由地选择使用或不使用它们。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支特别的“心理防御军队”,保护我们免受外界和内心的伤害。我们需要理解并学会灵活使用这些心理防御机制,以提高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要警惕过度依赖单一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带来的问题。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克服“阻抗”是重要的一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阻抗在咨询过程中的出现,并不总是来访者的主动防御手段,咨询师的问题也可能引发阻抗,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进一步其深层含义。
当我们谈论意识的植入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顺应潜意识的意识才能真正被接受。柳晟,一位来自北京的催眠机构培训导师,对此有着深入的见解。他强调,个体是否接受意识的植入,主要取决于两点:个体对催眠的敏感性和受暗示性。
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潜意识具有基本功能,即保障个体的安全。对于个体不接受的事实,即使处于催眠状态,潜意识也会拒绝执行。例如,在19世纪初德国的一起真实催眠犯罪案例中,一位女性在催眠状态下接受了与催眠师发生性关系的指令,但未执行杀害自己丈夫的指令。这是因为她潜意识里不愿杀害自己的丈夫,即使在催眠状态下也无法执行。
从电影《盗梦空间》中,我们了解到人在睡眠状态时听觉和触觉仍保持开放。对此,柳晟解释道,人虽然睡着后没有意识,但身体的各个部分仍在运作,包括感官对外界刺激有反应。人的睡眠具有周期性,进入某种类似催眠的状态时,潜意识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关于服用后人是否无法被外界响声惊醒的问题,柳晟表示并非所有人都会如此。他进一步提到,有的人的催眠敏感度非常高,可能会经常进入催眠状态。例如,有的学员在催眠状态下,对身边的男友视而不见,甚至在过马路时看不到驶来的车辆,仿佛在梦游。这种现象揭示了现实在她们的潜意识中被扭曲。
阻抗的出现并非总是来访者的主动防御策略,也可能是咨询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意识植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并顺应个体的潜意识。而睡眠和催眠状态下的个体反应则揭示了潜意识的神秘和复杂性。(实习编辑:张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