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种类症状病理机制和易感人群
尽管各种病毒对肝脏的影响及其症状呈现相似性,但不同肝炎的传染途径却各具特色。每一种肝炎的严重程度及其持续时间,主要由其病原体所决定。
甲型肝炎,这种病毒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进行传播,通常不会引起肝脏的慢性病变,风险相对较低。传播方式包括不正确的食品加工、接触患病家庭成员、以及在日托中心共享玩具等。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曾发生因生食毛蚶引发的甲肝流行事件。
乙型肝炎是传播最广泛的病毒性肝炎。其传播方式多样,包括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以及通过血液传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乙肝病例感染来源不明确。多数病人能够完全康复,但少数可能无法摆脱疾病,并发展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病人即使自觉症状消失,仍可能携带病毒并传播给他人。在所有的肝炎中,乙型肝炎的致死率相对较低,只占1%至2%。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或污染针管传播。尽管其症状可能较轻或无症状,但慢性携带者在十年内有20%-30%的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新近的检查方法已经使因输血而感染的病例大大减少。
丁型肝炎只出现在已感染乙型肝炎的病人中,并使病情加重。其传播方式包括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在五型病毒性肝炎中,丁型肝炎最为少见,但也是最危险的,因为两种疾病同时作用。
戍型肝炎与甲肝类似,通过污染的粪便传播,不会引起慢性肝炎。对于妊娠妇女来说,其危险程度略高。
酒精、中毒及药物也可能导致肝炎,这些症状与病毒性肝炎相似,但并非由入侵的微生物引起,而是长期过量饮酒、摄入环境中的毒物或误用某些药物所致。
乙肝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过程多样,包括亚临床感染状态、急性乙肝发病等。大部分感染者可以迅速康复并产生乙肝免疫力。乙肝病毒携带者表现为病毒表面抗原长期阳性,但肝功能正常。他们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与健康人无异,但部分人可能在中年时转化为慢性肝炎。在中国,慢性乙肝患者约有2000万人,而肝硬化和肝癌则由少数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病人发展而来,其病死率高。值得注意的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性,但只在特定条件下造成传染,例如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伤口进入机体而造成感染,不会通过正常的呼吸和消化道传染。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能力与健康人无异。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中,不会对他人和环境构成威胁。除了不能献血、不宜参与超常体能负荷的特殊训练或职业,以及不宜担任手术治疗科室的医务人员外,他们在入学、就业、婚姻和社会活动方面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也不应受到歧视。
究竟哪些人容易患上乙肝呢?我们深入了解后就会明白,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人的体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虽然病毒在肝细胞内的繁殖会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伤,但这并非主要原因。实际上,肝脏损伤主要是因为在识别并清除病毒的过程中,自身免疫系统对肝脏或其他免疫细胞造成的免疫损伤,以及免疫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血管壁及其他组织引起的病变。人体免疫反应的强弱与肝炎的轻重有着密切的联系。
体质较差的人由于无法有效地清除乙肝病毒,可能呈现慢性携带状态,使得病情难以痊愈。特别是对于那些肝脏血供丰富、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但免疫系统不成熟的小孩,他们更容易成为慢性携带者,尤其是有肝炎家族史的小孩更容易感染乙型肝炎。
孕妇比一般的妇女更容易患上病毒性肝炎。这是因为怀孕后,胎儿所需的营养全靠母体供应,这大大加重了肝脏的负担,使得孕妇的抗病能力明显下降。
老年人的身体各内脏器官功能都会发生退化,其中肝脏的改变也非常明显。由于肝血流量减少,肝脏吸收营养、代谢物质和清除毒素的能力相应减退。肝细胞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一旦肝脏受损,其恢复能力也会下降。老年人也是肝炎的易感人群。
还有一些特定的人群也容易患上乙型肝炎,例如在路边卫生条件不好的小店就餐的人,因病需要输血或血制品的人,以及性生活不检点的人。长期嗜酒者也极易引发肝损伤,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
乙型肝炎的发生和预后原因多种多样。要防止乙型肝炎,增强体质和免疫力是关键所在。我们应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来降低感染风险,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