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职场新人很“雷人”
新生代冲击波:“85后”的职场个性印记
生物技术公司的组织发展部经理隋宁最近注意到一股新生的力量在公司中悄然崛起“85后”的年轻员工们。尽管他们在公司中的比例尚小,但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锐气和鲜明的个性却让人无法忽视。他们对职业的高定位和对发展的渴求,让隋宁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活力与不安分。随之而来的频繁跳槽和对职场的直率态度,却也让隋宁感到担忧。在她看来,这种职业状态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并非利好,学校应该更加重视他们的职前教育。
王虹是一家外企的行政主管,她手下的一名刚毕业不久的“85后”年轻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初入职场时表现出的是自信和活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出了过于自信的另一面。这名年轻人在完成一个看似简单的整理工作时,忽略了公司对文件和格式的要求,以至于在专业性和格式上都显得不尽如人意。当王虹交给他更具挑战性的翻译工作时,他同样因为自信过度而未能完成任务。他的自信似乎没有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和技能之上,更多的是一种对世界的无畏态度。这种态度在王虹看来并非好事,她发现有些实习生在上班时间公然使用聊天工具,甚至在聊天声音被提醒后仍我行我素。这种明目张胆的行为让王虹觉得他们似乎并未真正适应职场的规则和要求。这种“无知者无畏”的态度和表现,让她不禁思考这是真正的勇气还是某种程度的无知。
李遥在武汉的一家广告公司也注意到了这种“天真可爱”的新员工们。他们喜欢穿鲜艳的衣服,打扮得十分可爱,甚至有些新来的年轻职员敢于直接与领导进行交流甚至邀请领导同行回家。这种直接和勇敢在某些场合下显得有些过于直接和轻率,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同时也让人对他们的职场成熟度感到质疑。一些公司的高管也经历了类似的情况,这些年轻人在职场上的表现常常让他们感到惊讶和困惑。在与这些年轻人的交流中,他们发现这些年轻人并非故意为之,而是真的对职场规则和文化缺乏了解和理解。他们并非有意冒犯或挑战规则,只是缺乏经验和对职场常识的认知。在这种背景下,“无知者无畏”或“傻得天真”并非对他们的指责或批评,更像是一种观察和思考的角度。我们需要从教育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适应职场的要求和规则,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加成熟和专业的职场人。职场也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环境来接纳和培养这些年轻人走向成熟和专业化的道路。甄姐特意找到他谈话,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有些话语的表达方式需要慎重考虑,尤其是在行业内的交流中。有些话不能乱说,对于行业的知识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私下找我。但切不可在公共场合随意说出一些惊人之语。”她表现出了对新一代职场人的包容,同时强调了对他们的指导责任。
李遥发现,尽管自己只比所谓的“小朋友”大一岁,但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却让他感到自己仿佛隔了十几年。这些年轻人热衷于崇拜会玩的人,喜欢去香港血拼购物,热衷追随明星的演唱会,用Photoshop修饰照片,然后在博客上炫耀。李遥也开始注意到,这些年轻人充满了活力和创意,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能力同样令人刮目相看。
在一次公司推广网游的活动中,一个年轻的职员凭借自己对网游的热爱和对新媒体的熟悉,提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推广方案。这个方案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有效地扩大了影响力,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李遥不得不承认,这些年轻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确实强大。为了与年轻人有更多共同语言,李遥也开始刻意去了解时尚和八卦。
公司的新职员们展现了他们的独特魅力:他们既敢于表达自己,又懂得尊重他人。他们在追求个人自由的也充满了创造力。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工作中往往对自己的定位过高,容易忽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他们的长远规划和对未来的期待却更加明确。
对于职场新人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问题,施耐德公司的郭晓波认为,国外企业通常更注重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使学校教育和企业之间有一个良好的对接。而国内的教育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为了引导“85后”职场新人适应职场环境,家长和学校应重视对他们进行文化素质、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企业也应该重视新职员的入职培训,老员工应给予新人更多的指导。
职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企业也需要重视对新职员的入职培训。老员工应该给予新人更多的指导,而企业通过基本的职场礼仪培训帮助新职员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只有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职场新人顺利过渡并适应职场环境。实习编辑:林翠坤。(正文字数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