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前该学会的送礼心理学
礼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情感的表达。法国分析家萨缪埃尔勒帕斯杰认为,礼物是爱的见证,是精神食粮。每当我们赠送或接受礼物时,都在无声地传递着内心的声音、期待和性格。
你送过哪些礼物呢?其实,重要的不仅仅是送什么,更是如何送。有些人送礼物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圆自己儿时的梦想。那些小时候特别渴望却未得到的礼物,如自行车、电动火车或洋娃娃,都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成年后,我们可能会以送礼物的方式,去补偿那个曾经渴望却未得到的爱的自己。
有些人送礼物的行为似乎更为复杂。他们可能一掷千金,像古代的帝王一样挥霍奢靡,背后暗藏着强烈的占有欲和统治别人的意愿。这种过度的慷慨可能是阴险的,也可能是自愿的收买。他们追求的,或许是一种地位,一种被认可的存在感。
实用型的礼物,如一把小铲子、一台吸尘器等,虽然看似平常,但却最容易引发误解。当我们送给别人这样的礼物时,可能会让人觉得我们是在揭短或侮辱其智商。对于那些从来不送或送不好的礼物的人,他们可能隐藏着脆弱的自恋情结。他们宁愿少送或不送,也不愿意冒险让别人失望。这背后的脆弱和吝啬可能让人对他们产生疑虑。
代金券或金钱作为礼物,是一种非常便捷的选择。但这种无形的馈赠里可能包含了某些含蓄的意味和对收礼者的尊重。至于礼物的包装,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送礼者个性和创造力的体现。他们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包装或选择礼物,以表达他们对接受者的尊重和关心。
在礼物的背后,有三个主角:送礼的、收礼的以及观看的。而在送礼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送礼是为了取悦别人还是满足自己?送礼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要得到回报还是真心地表达爱意?正如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勒莫斯所说,在夸富宴的制度下,接收者会有回馈的义务。但真正的馈赠应该是出于爱的呼唤,而不是为了回报而送出的礼物。我们在选择礼物时应该深思熟虑地考虑这些问题。“礼物是爱的见证”,无论我们如何选择、如何赠送,最重要的是表达出真诚的关怀和爱意。(傅文彬改译)时至今日,这位人类学家的理论仍然闪耀着现实的光芒。就像毛利族的独特交换制度“库拉圈”和印地安人的盛大宴会“夸富宴”那样,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送礼行为,同样受到了三种力量的牵制和驱动。这三大力量分别是:给予、接受与回报。
谈及给予,我们不仅仅是送出礼物那么简单。背后蕴含着的是我们的情感、心意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认同。每一件礼物都承载着我们的故事和记忆,是我们情感交流的载体。
而接受,则是一种对他人情感的接纳和对关系的肯定。尤其当我们面对重要人物的礼物时,接受更是一种对对方地位和身份的认同,是对对方尊重和敬意的体现。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对重要人物的礼物说不,因为这可能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交规则和关系网络。
至于回报,则是维系我们社交关系的重要纽带。有来无往非礼也,如果我们只接受而不付出,那么我们的关系就势必要破裂。回报不仅仅是物质的回馈,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回应和认同。我们通过回报来表达对对方的感激和尊重,以此来巩固和深化我们的关系。
就像毛利族的“库拉圈”和印地安人的“夸富宴”,这些独特的文化现象背后所反映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送礼文化。无论是给予、接受还是回报,都是构成我们社交关系的重要部分,是我们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
(实习编辑:张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