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度夏心血管病夏季预防
夏季,气温高,天气闷热潮湿,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出现血液循环问题。当气温上升时,人体内的水分容易流失,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液供应。特别是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心脏血管时,很容易引发心肌缺血甚至是急性事件。夏季室内外温差大以及高温引发的情绪波动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一、控制高危因素
众所周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在夏季,这些危险因素更容易波动,可能引发危险事件。特别是血压,在气温升高时,由于血管扩张,血压可能会有所下降。如果降压药物不及时调整,可能会导致血压过低,引发心脏供血不足等问题。高血压患者在夏季要增加血压测量频率,及时调整用药,避免血压大起大落。血脂和血糖也会受到夏季气候、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需要严格控制。
二、健康饮食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高脂肪食品,不饮酒,注意饮食卫生,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要注意饮食多样化,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1. 经常食用大豆及其制品。大豆中的皂苷可以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大豆苷和大豆素可以增加冠状动脉和脑血流量,改善心肌营养。大豆还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可以部分替代人体内源性雌激素,减少绝经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养成饮用牛奶的习惯。奶及其制品是防治高血压的首选食品,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尤其是钙、镁、钾。这些物质可以有效地预防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 适当食用畜、禽、鱼虾。这些食品大多含蛋白质较多而脂肪较少,适合心脑血管病患者食用。应改变以畜肉为主的肉食消费习惯,多食用鱼类,因为鱼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显著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4. 适度吃蛋。虽然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但也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可以使胆固醇和脂肪的颗粒变小,保持悬浮状态,防止在血管壁上的沉积。一天吃1-2个鸡蛋是合适的。
5. 多吃蔬菜。蔬菜是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其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P等物质,可以保护血管,降低胆固醇。例如,茄子、柿子椒、苦瓜、胡萝卜、***等都是很好的来源。大蒜、洋葱、西红柿等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P和降低胆固醇的物质。
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我们需要控制高危因素,保持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在夏季特别要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温度平衡以及情绪稳定,避免诱发心血管疾病。水果的维生素C含量丰富,特别是猕猴桃和柑橘,更是维生素C的宝库。除此之外,水果中也含有其他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成分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最近的研究显示,中老年人如果每周至少吃五次以上的坚果,其冠心病的发病率可以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达到50%。这些坚果包括杏仁、胡桃、葵花子、花生、银杏、板栗、松子、榛子和西瓜子等。
杏仁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仅能够降低对人体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还能抑制其氧化“变质”,有效降低体内胆固醇含量。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常食杏仁可以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胡桃则能够降低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其所含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具有抗凝血和防甲风作用。而银杏有助于维持人体扩血管效应,预防心脑血液循环不良性疾病。
夏季气温高,运动后容易出汗,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运动锻炼需要适度。但是也不能完全不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增加肌能储备,对改善心功能有一定作用。运动时要避开高峰期,这个高峰期指的是上午六点到九点之间。这段时间是冠心病的高发期,因为经过一夜的睡眠后,既没喝水又没活动,容易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和血流速度减缓,诱发血栓形成。因此冠心病患者在夏季最好选择比较凉爽的下午或晚上进行运动锻炼,并且避免在烈日下锻炼,以免发生意外。同时锻炼时间也不宜过长。遇到天气闷热、湿度大的“桑拿天”,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在户外活动时,心血管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防晒和补充水分。在室内可以适当开启空调来调节室内温度,但温度不要过低,保持在28℃左右为宜。避免刚从炎热的室外回来后直接对着空调冷风长时间直吹,以免引起人体血管调节功能紊乱导致意外情况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还需要特别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问题。除了以上几点需要注意外,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也非常重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和心态平衡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情绪剧变可能诱发急性冠脉事件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时间的心情烦闷和紧张抑郁等情况的发生。通过调整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作息我们共同维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