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骨质疏松的宜忌有哪些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已成为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50岁以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数量庞大,约达6944万人。这一健康问题导致的骨折、疼痛、脊柱畸形等现象日益增多,需要引起广泛关注。
实际上,骨质疏松并非不可防治,但防治需从年轻时开始,而非等到中老年时再采取行动。年轻时,我们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强度逐渐达到峰值。特别是在20至40岁之间,是骨骼最强健的时期。一旦过了这个年龄阶段,骨质流失的速度就会逐渐超过形成速度,骨量开始下降,骨质疏松的风险也随之增大。
预防骨质疏松要趁早。想要年老时拥有健康的骨骼,必须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我们应该注重饮食,摄入富含钙、磷、铁、锌等矿物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类、蔬菜等。天然的食物是最理想的补品选择,应尽量避免偏食或过分依赖保健品。
在补钙方面,适度的补钙是关键。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实则不然。过量补钙不仅无法被骨骼吸收,还可能引发高钙血症、肾结石等并发症。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的钙量为800毫克。
户外运动也是防止骨量丢失的重要环节。适当的运动能够调节骨的生长,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骨流失,改善肌肉的灵活性,减少跌倒的几率。建议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户外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多晒太阳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
骨质疏松患者在运动时需特别小心。由于骨质较为脆弱,应避免进行超负荷的剧烈运动。最应避免的运动是跳高、快跑等高强度运动。一些特定的动作如向前弯腰、扭腰等也会增加脊柱的压力,应避免进行。
除了上述措施外,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也是防治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中老年人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加速骨流失,因此应避免滥用药物。因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最好不用止痛药,特殊情况下可用作应急,但不宜长期服用。
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治的健康问题。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如早期预防、合理饮食、适度补钙、户外运动、定期检查等,就能有效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保持健康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