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病因的详细介绍
颈椎的深入解读:退行性变与病理过程
颈椎,作为头部与胸廓之间的支撑结构,其健康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今天,我们来深入一下颈椎的退行性变及其病理过程。
一、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病背后的主因
颈椎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关键。这一结构的变化会引发一系列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
二、椎间盘变性:从结构到功能的转变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上下软骨板构成,是颈椎正常解剖形态的基础。但随着年龄增长或生活习惯的影响,椎间盘开始发生变性。这种变性不仅仅是形态上的改变,更意味着功能的丧失。当椎间盘失去正常功能时,颈椎运动节段的生物力学平衡被破坏,引发颈椎的一系列变化。我们将其退行性变视为颈椎病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纤维环的退变:从透明变到断裂
纤维环的退变多始于20岁之后。早期表现为纤维组织的透明变性,逐渐出现裂纹甚至完全断裂。其病变程度和方向常与髓核的变性程度、压力的方向及强度相一致。职业特点,如长时间埋头工作,会对纤维环造成更大的压力。如果能及早去除致病因素,纤维环的退变有可能中止或恢复。否则,一旦形成裂隙,由于局部缺乏良好的血供而难以恢复,为髓核的后突或脱出埋下隐患。
四、髓核的继发性改变:水分与弹性的消失
髓核多在纤维环变性的基础上继发变性。这一过程与粘蛋白的减少和水分流失有关。随着水分的减少,髓核变得僵硬,生物力学性能发生改变。在局部负荷大、外伤和劳损的情况下,由于椎间隙内压力增高,髓核的变性速度会加快。如果纤维环完全断裂,髓核可能突入椎管内,形成一系列严重的病理过程。
五、软骨板的退化:半透明膜的衰老
软骨板的退变出现较晚,但其退化会加剧纤维环和髓核的变性与老化。作为体液营养物交换的半透明膜,软骨板在退变早期功能减少,导致滋养作用减退甚至消失。
这三者的病理过程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当病变进展到一定阶段,它们会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加速颈椎病的发展。
六、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从间隙到症状
这一过程在颈椎病的发生与发病中至关重要。在颈椎病的早期阶段,由于椎间盘的变性,不仅使硬化的髓核移位,还可能导致局部压力增高,引发韧带与骨膜的撕裂,加速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形成。这一间隙常常伴有局部微血管的撕裂与出血,形成韧带-椎间盘间隙血肿。血肿的刺激不仅会引起颈部不适、酸痛等症状,还可能影响头部和颈部的正常功能。
颈椎的退行性变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颈椎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加强颈部锻炼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随着颈椎的异常活动和不良体位持续进行,局部压应力不断增大,恶性循环逐渐加剧,病情逐步恶化,向下一阶段发展。我们必须对此深入了解,以更好地防治颈椎疾病。
(三)椎体边缘骨刺的形成机制
随着韧带下间隙的血肿形成,纤维母细胞开始活跃并长入血肿内部。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逐渐被肉芽组织取代。如果在该间隙处持续出现新的撕裂和血肿,那么在同一椎节上新老病变会并存。随着血肿的机化、骨化和钙盐沉积,骨赘逐渐形成。这些骨赘可能因局部反复外伤、周围韧带持续牵拉等因素而逐渐增大,质地逐渐硬化。在晚期,骨赘会变得十分坚硬,特别是在多次外伤后,其硬度甚至可能达到象牙般的程度。这些骨赘的形成可见于任何椎节,但在颈5~6、颈6~7和颈3~4处最为常见。从同一椎节来看,钩突处是骨赘形成的常见部位。
(四)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情况
颈椎的退变并不仅限于椎间盘以及相邻的椎体边缘和钩椎关节,还包括小关节、黄韧带、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等部位的退变。小关节在椎间盘变性后,由于椎体间关节失稳和异常活动而出现变性,进而可能形成损伤性关节炎。黄韧带则可能在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基础上开始退变,其变化可能导致椎间孔的前后径及上下径变窄,从而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的退行性变主要表现为纤维增生与硬化,后期可能形成钙化或骨化,这些现象可视为人体自然保护的机制之一。虽然这些变化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会增加颈椎的稳定性,但其也可能加速颈椎病的进一步发展与恶化。
(五)椎管矢状径及容积的变化
由于前述的各种原因,椎管内容积可能会缩小。其中,髓核后突、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内陷、钩椎关节和小关节松动及增生等因素会导致椎管矢状径减少。这些后天继发性因素不仅会导致椎管内容积缩小,也是脊髓及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的直接原因之一。如果再有其他的局限性致病因素,如髓核脱出、椎节的外伤性位移等,都可能引起或加重神经受累症状。因此颈椎管的实际径线大小对于判断颈椎病的症状出现时间以及是否出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对于颈椎病的诊断、治疗以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和预后判断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有些人颈椎退变严重,但如果颈椎管矢状径较宽,仍有较大的代偿间隙,便不会发病。反之,如果颈椎管矢状径较小,即使颈椎退变并不严重,症状也可能出现得早且严重。临床对比研究表明,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管矢状径普遍较小。这种情况在颈5~6、颈6~7和颈4~5这三节尤为明显。颈椎管狭窄者的颈椎状况尤为脆弱。在颈椎退变的基础上,他们极易出现压迫症状。一旦遭遇外伤,如轻微撞击,也可能引发严重的脊髓损伤。相反,对于拥有较大椎管经线的人来说,他们较少受到这种困扰,即便出现症状,也相对较轻。不仅如此,椎管矢状径的大小还影响着颈椎病的预后。拥有较大椎管的人更可能从各种治疗手段中迅速恢复,再手术的风险较低,预后通常更佳,复发几率也较小。
二、慢性劳损是颈椎病的隐形杀手。它指的是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或局部所能承受极限的各种超限活动。这种劳损容易被忽视,却与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息息相关。其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是不良的睡眠体位。人的一生中有大量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不良的睡眠体位持续时间长久,且由于大脑处于休息状态无法及时调整,导致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平衡失调。一侧张力大的部位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劳损,并进一步影响椎管内组织,加速颈椎退变进程。临床上有很多病例的初发症状是在起床后出现的。
其次是不当的工作姿势。统计数据显示,某些看似轻松的工作,如坐位工作、低头工作等,颈椎病的发病率却异常高。包括家务劳动者、刺绣女工、办公室人员、打字抄写者等。长期低头不仅会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的劳损,而且在屈颈状态下,椎间盘的内压也大大高于正常体位。某些职业如手术室护士、交通警及教师等,因头颈常向一个方向转动,也容易引起颈部劳损。
最后是不适当的体育锻炼。正常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健康,但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或运动可能会加重颈椎的负荷。例如以头颈部为负重支撑点的人体倒立或翻筋斗等。某些民间练功法,对于颈椎已有退变者不应随意尝试,否则可能加重颈椎的退行性变,甚至引发意外。
三、颈椎的先天性畸形也是颈椎病的一个原因。在对正常人颈椎进行健康检查或对比研究性摄片时,常发现各种异常现象,其中骨骼明显畸形约占5%。但与颈椎病患者相比,后者的颈椎畸形数量约为正常人的两倍以上。这暗示骨骼的变异与颈椎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常见的与颈椎病发病相关性较大的畸形主要有五种。以颈2至颈3和颈3至颈4最为常见。由于椎体融合,两个椎体之间的椎间关节的活动量会转移至相邻的上下椎节,可能导致下一椎节的负荷增加,进而加剧退变,甚至出现损伤性关节炎。如果伴有椎管发育性狭窄,发病时间会更早。而椎管宽大或靠近上颈椎的畸形,其发病则相对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