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有哪些?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指的是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这一病症会给患者带来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甚至引发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那么,引发这种病症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深入一下。
一、发病原因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确切原因至今仍然是个谜。一般的常规化验检查,如血常规、血清蛋白等都在正常范围内。有研究发现,大约12.6%的患者患有糖尿病,而且隐性糖尿病的比例更高。这表明葡萄糖代谢与韧带骨化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尤其在以稻谷为主食的东亚地区,韧带骨化症的发病率特别高,这也部分证实了上述关联。
韧带骨化症患者常伴随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或家族性低磷酸盐性佝偻病,提示钙磷代谢异常可能导致韧带骨化。尽管血液化学测定结果通常正常,但钙摄入量试验显示,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肠腔钙吸收有降低趋势。
创伤因素也是该病症发病的密切相关因素。后纵韧带和椎体后缘静脉丛之间关系紧密,当发生外伤或椎间盘后突时,静脉易遭创伤发生出血,并进入后纵韧带引起钙化、骨化。
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还有全身性增生的倾向,除合并脊柱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之外,还常伴有前纵韧带、黄韧带骨化。有人认为后纵韧带骨化可能是全身性骨质增生和韧带骨化的局部表现。
二、发病机制
关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和理论。其中,椎间盘变性学说认为,椎间盘变性后发生后突,导致后纵韧带所受的应力增大,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引起局部组织的增生、钙盐沉积而导致骨化。也有学者认为,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与椎间盘的变性程度较轻有关,而间断性骨化的椎间盘变性则较重。
全身骨质肥厚相关学说认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中常合并有脊椎特发性弥漫性肥大性关节炎等其他全身骨关节处的肥厚性改变。糖代谢紊乱学说则指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中有相当比例的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异常者。还有创伤学说、钙代谢异常学说和遗传学说等。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多样,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对于该病症的研究和治疗仍需进一步深入。希望大家能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更深入的了解。三、具体因素
关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成因,存在多种具体的因素,其中每一种因素都在特定的条件下起到作用。
糖代谢紊乱因素(约占18%):
在我国,有文献记载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中约有15.6%合并糖尿病。日本的学者也有报道,指出在该病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达到12.4%,而糖耐量试验异常的患者更是高达28.4%。显然,糖尿病患者发生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几率较正常人更高。糖代谢的紊乱可能与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创伤因素(约占10%):
临床观察发现,喜欢弯曲脊柱的人更容易发生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这与脊柱的动静力学负荷有关。当颈椎活动量较大,尤其是反复做前屈动作时,后纵韧带受到持续的牵拉损伤,进而引发骨化。
其他因素(约占5%):
除了上述两种因素,还存在钙代谢异常和遗传等因素。钙代谢异常在某些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和家族性血磷酸盐低下性佝偻病中较为常见,并可能与后纵韧带骨化有关。在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家族中,该病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这也暗示了遗传因素的影响。
椎间盘变性因素:
日本学者铃木及寺山等人认为,椎间盘变性可能导致后突,从而增加后纵韧带所受的应力。在周围组织的变性修复过程中,局部组织可能增生,钙盐沉积导致骨化。但也有学者认为,如滨田等人,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与椎间盘变性无关,而间断型则与椎间盘变性密切相关。
全身骨质肥厚因素:
许多学者注意到,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中,有部分病例合并全身骨关节处的肥厚性改变。例如,约23.9%的患者合并有脊椎特发性弥漫性肥大性关节炎,6.8%合并黄韧带骨化,2%合并强直性脊柱炎。这些表明后纵韧带骨化与全身骨关节肥厚性改变可能存在某种关联。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成因复杂,涉及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条件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导致这一病症的发生。对于这一病症的研究和治疗,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以制定更为精准有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