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和局部封闭疗法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且尚未完全清晰阐述的主题。专家们普遍认为,机械压迫、颈椎不稳定和脊髓血液循环障碍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这些理论并不能全面解释所有临床表现,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比如,一些患者的脊髓压迫情况非常严重,但与之相关的脊髓损害症状却相对较轻;相反,另一些患者的脊髓压迫情况并不严重,但脊髓损害的症状却较为严重。这种脊髓压迫与损害程度的不成比例现象,无疑暗示着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中还存在其他尚未被充分理解的因素。
深入颈椎病的发病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最基本原因。这种退行性变导致椎间隙狭窄,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关节囊、韧带的松弛,脊柱稳定性下降等。最终可能导致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
2. 慢性劳损和急性创伤也是颈椎病的重要原因。慢性劳损是指超出正常生理活动范围的过度活动所引起的损伤。而急性创伤则可能使已存在的颈椎和椎间盘病变进一步恶化。但需要注意的是,由暴力导致的颈椎骨折、脱位等所致的脊髓或神经根损害并不属于颈椎病的范畴。
3. 颈部炎症可以直接刺激邻近的肌肉和韧带,导致韧带松弛,肌张力减低,破坏脊柱的稳定性,进而加速和促进颈椎退行性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4. 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也可能导致颈椎病。这种椎管狭窄使得即使退行性变较轻,也可能出现压迫症状。
那么,当患上颈椎病时,身体会出现哪些生理变化呢?
1. 颈椎间盘是无血供的组织,由于营养代谢的改变,髓核和纤维环会发生退行性病变。这种退行性病变可能导致髓核后突,直接压迫脊髓。髓核的脱水也会降低椎间隙高度,刺激椎体后缘骨赘的形成。
2. 脊髓的病理变化取决于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长期的压迫可能导致血流障碍、组织充血、水肿等,甚至可能引发血管痉挛、纤维变以及血栓形成。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脊髓灰质和白质的萎缩、变性、软化和纤维化。
3. 脊神经根的压迫主要来源于钩椎关节及椎体侧后缘的骨赘。关节不稳和椎间盘侧后方突出也可能造成对神经根的压迫。这种压迫可能引起神经根袖处的炎症反应,如水肿和渗出,长期压迫还可能导致蛛网膜粘连。
对于颈椎病的疼痛治疗,局部封闭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疗法通常在穴位或局部压痛最明显处注射1%普鲁卡因3~5毫升以缓解疼痛。对于神经根型或脊髓型的疼痛,这种方法的效果可能不太明显。目前,一些医院还在尝试使用椎体前外侧、椎间盘内和星状神经节的局部封闭法,主要使用1%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10毫克的药液。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多样,既有明显的病理变化,也有尚不完全清楚的因素在起作用。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这些发病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同时也为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在进行椎体前外侧与椎间盘内注射的过程中,患者需仰卧,头部轻微转向健康的一侧。以病变椎体为中心,经过严格的消毒和局部后,医生左手的食指与中指被垂直地放置在额动脉与气管食管之间。指尖稳定地压在椎体的前侧面,注射针头从颈动脉的内侧刺入,深入约一厘米即可触及椎体。在这样的定位下,药液得以精准地浸润注射到椎体筋膜、前纵韧带与骨膜下,覆盖两个相邻的椎体。
紧接着,医生会在骨面上移动针头,刺入椎间盘内,在0.8至1厘米之间,然后注入0.5至2毫升的药液。这一操作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在治疗中的作用。与此相对,星状神经节的封闭治疗则是将特定药液直接注入神经节的位置,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通常,这样的治疗疗程包含2至5次,每次操作之间间隔3至7天。封闭治疗所使用的药液,除了激素和普鲁卡因,还包括B族维生素、葡萄糖液以及中药针剂等。这些药物的结合,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与健康息息相关的概念慢性劳损。当我们的身体承受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或局部所能耐受的极限时,慢性劳损就会发生。这是一种长期超限负荷的状态,对我们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劳累,保持适度的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理的休息和适度的锻炼,我们可以有效预防慢性劳损的发生,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