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为何成了“现代病”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质疏松症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据估计,目前全球骨质疏松患者已超过一亿。在我国,针对7个省市的4.87万人的调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达22.6%,而在70岁和80岁以上的女性中,患病率更是攀升至40.3%和64.6%。预计到不久的将来,我国骨质疏松人口将增加至一亿。这一疾病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骨质疏松症常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因为它在初期往往悄无声息,症状轻微甚至毫无感觉。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经历广泛的疼痛,包括腰酸背痛、肩背颈部或腕踝部酸痛,甚至感到全身无力。这些疼痛时轻时重,与体位变化无关。
骨骼变形是骨质疏松症的又一严重后果。由于骨小梁的破坏,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发生断裂。特别是脊柱椎体,由松质骨构成,当骨小梁断裂时,虽然整体外观无明显变化,但长期积累可能导致椎体塌陷,引发身材变矮、弓腰曲背。这不仅影响行走、呼吸等功能活动,还会引发腰背疼痛。
由于骨骼强度和刚度的下降,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发生骨折,如跌跤、坐车颠簸甚至咳嗽等都可能导致骨折。常见骨折部位包括脊柱椎骨、腕部(桡骨远端)和髋部(股骨颈)。这些骨折会导致患者长时间卧床不起,进而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褥疮、尿路结石、脑血栓、坠积性肺炎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面对这样的健康威胁,我们需要早期准确诊断骨质疏松症。仅凭症状难以确定病情,必须通过仪器检查。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X线摄片和测量骨密度。X线摄片简单可靠,但灵敏度不高,当骨质已经开始疏松时,骨钙已经丢失较多。更推荐的方法是测量骨密度,包括单光子吸收法、双光子吸收法及双能x线测量法等多种方法。定量CT、超声波检查及磁共振检查法也是可行的选择。这些仪器测定骨密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准确诊断骨质疏松。
除了不良的生活方式,骨质疏松症的成因还包括摄入过多的盐、饮食过于精细、偏食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体内钙的流失。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除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还需注意日常饮食的调整,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以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