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

骨质增生诊断与治疗

骨科 2025-06-27 10:08骨科疾病www.xiang120.com

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骨质增生的

在生活的快节奏中,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骨质增生成为了不少人的健康隐患。这两种病症虽有所区别,但都与脊椎的退变、劳损有关。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这两种疾病的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因老化而弹性降低,受到某种因素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被挤压出来,压迫刺激周围的神经根血管,引发疼痛、麻木等症状。发病时,腰部疼痛如撕裂般剧烈,卧床休息后疼痛有所减轻。活动或咳嗽、喷嚏时,疼痛会加剧,并沿坐骨神经放射至腿部。

在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中,有85%的患者会出现坐骨神经痛。这一病症的突出原因主要是椎间盘的退变。自20岁起,椎间盘开始退化,水分丢失,纤维环韧度降低。加上负重过大、活动过多或遭遇外伤、积累性劳损,都可能导致纤维环破裂。

中医则认为,此病与肝肾虚损、气滞血瘀、筋伤骨错有关,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受阻而发病。

相较之下,腰椎骨质增生症则是腰椎骨质发生退变,关节及椎体边缘出现异常增生。查体中若发现腰椎有骨质增生但无任何症状,只能称之为骨质增生,而不能称之为骨质增生症。此病症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重体力劳动者更为常见。但如今,30岁左右的人群也时有出现。

腰椎骨质增生的类型多样,其中包括椎体边缘增生和脊柱关节突关节边缘增生。对于椎体边缘增生,又有离盘型、间盘型和平行型三种类型。其形成原因多与日常生活劳动中的脊柱屈曲、间盘前部及受累椎体前上角受压有关。

对于这两种疾病的治疗,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除了卧硬板床休息,还可以口服消炎止痛药物、外用活血膏等。针炙、理疗、神经阻滞、小针刀松解等方法也颇为有效。若病情严重影响功能,如腰椎管狭窄症,则可能需要手术切开减压。

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骨质增生是常见病。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已不再是难题,有效的治疗方法也很多。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仍可能出现误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下乡’是喜还是忧”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是关键,预后通常良好。

当患者主诉慢性腰腿痛时,医生的诊断之旅便启程了。单纯的依靠患者的主诉而忽视详细的病情了解,很容易将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唯一诊断,这可能会导致误诊或漏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真正关键的是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的独特表现。

发病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此病症好发于青壮年,尤其是30至40岁的年龄段。若患者超过50岁甚至60岁,且以往并无腰腿痛病史,那么在诊断时应更为谨慎,考虑的因素应更为广泛。

在疼痛的部位上,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会表现出腰痛伴随单侧或双侧下肢至膝以下的放射痛、麻木。但并非所有疼痛都指向腰椎间盘突出症,如仅腰痛无腿痛或仅伴臀部或大腿后方痛,则可能并非此症。对于仅腿痛无腰痛的情况,也可能是间盘突出症,但也需要排除其他病变如肿瘤、炎症等。

谈及痛的性质,大多数患者的疼痛是间歇性的。但当椎间盘破裂、髓核脱出或游离于椎管并有粘连时,可能会出现持续性疼痛。对于持续性痛,我们应排除炎症、结核或肿瘤等疾病的可能性。

在痛的程度上,多数患者的疼痛可以忍受或通过口服消炎止痛药缓解。但对于疼痛时间长、难以缓解的患者,我们在诊断时应更为谨慎。

在痛的规律方面,大多数患者的疼痛与活动有关,活动时疼痛加重,静止时减轻。疼痛在下午比上午重,白昼比晚间重。当咳嗽及大小便等腹内压增加时,疼痛会加剧。

对于腰腿痛的发作情况,多数患者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时重时轻。但对于长时间疼痛不减轻或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应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性,特别是腰椎骨肿瘤。

在腰部外形及活动度方面,多数患者会表现出平腰或伴侧弯。腰椎活动时,某一方向可能会受限为主。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腰椎各个方向活动受限及疼痛,则应考虑急性腰扭伤、腰椎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等疾病的可能性。

在直腿抬高试验中,9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试验结果为阳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其他病症如急性腰扭伤、强直性脊柱炎、腰骶椎肿瘤等也可能出现阳性结果。加强试验是区分真假根性坐骨神经痛的有效方法。相反,如果直腿抬高试验为阴性,则大多数情况不属腰椎间盘突出症,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鉴别。

如果神经根受压时间较长,可能会出现下肢局限性肌肉萎缩。这种萎缩与间盘突出的水平相对应。例如,L3~4突出可能导致股四头肌萎缩,L4~5突出可能引起伸?长肌萎缩。巨大的中央型突出或脱出甚至可能导致马尾神经损害,引起小腿前外侧肌群萎缩或足下垂。但需要注意的是,普遍性的肌肉萎缩并不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

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医生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体征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避免误诊或漏诊。每一个患者都是独特的,他们的疼痛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