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眩晕因颈椎病引起
环球时报与生命时报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揭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事实:大约六成的眩晕案例源于颈椎病。颈椎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医学界普遍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椎动脉血管本身的病变以及血液成分的异常,是颈性眩晕的主要病理过程。
深入颈性眩晕的背后,我们发现患者的血浆中存在过多的内皮素(ET),这种物质可能引发动脉硬化和脑血管痉挛。有趣的是,老年眩晕的患病率与一系列精神情绪因素紧密相关,如焦虑、失眠、烦躁、生气、紧张、抑郁等。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眩晕的病因以内伤为主,多由虚损引发。病源在脑,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肝肾阴虚导致肝阳偏亢,肝风内动,可能引发眩晕;另一方面,肝脾不和可能导致气血运行失常,痰浊内生,淤血阻络,同样会引发眩晕。
在治疗颈性眩晕的药物中,中药占据了一席之地。养血清脑颗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它由当归、川芎、白芍、钩藤、鸡血藤、夏枯草、珍珠母、细辛等组成,具有养血平肝、活血通络的功效。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川芎、当归具有抗血栓作用,钩藤、夏枯草具有降血压作用。
现代药效学实验证实,养血清脑颗粒可以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全血黏度,增强红细胞电泳速度,防止红细胞叠连,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从而达到抗血栓形成的效果。该药物对外周血管有双重作用,高浓度时会引起短暂的血管收缩,低浓度时则会引起血管扩张,有助于改善微循环。
除了上述病因,颈椎自身的病变也是颈性眩晕的一个重要原因。颈椎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尤其在40岁以上人群中更为常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有大约25%的人患有或正患有颈椎病,而到了60岁,这一比例上升到50%。近年来,颈椎病患者的年龄逐渐年轻化,尤其是文字工作者和驾驶员患者数量逐年上升,甚至占到颈椎病患者的20%以上。
颈椎病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慢性劳损、外伤以及代谢、精神因素。其典型症状包括颈、肩、臂、肩胛上部及胸前区疼痛,手臂麻木,肌肉萎缩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四肢瘫痪。值得注意的是,颈椎病可能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如头痛、眩晕、耳鸣等。颈椎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因此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只有如此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