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你认识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一种常见于成年人的足部伤害,主要由高处跌落或外力挤压引起。患者常常感受到足跟部剧烈的疼痛,伴随肿胀和淤斑,导致无法着地行走。跟骨为松质骨,血循供应丰富,但骨折后也可能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并发症。
深入其病因,跟骨骨折是跗骨骨折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大多数情况是由于从高处跌下,足部着地时,跟骨遭受垂直撞击所致。跟骨结节的骨折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包括纵行骨折、水平(鸟嘴形)骨折等。载距突骨折和跟骨前端骨折也较为常见。对于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其损伤机制和表现更为复杂,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和诊断来确定。
临床表现方面,患者主要有外伤后的足跟疼痛、肿胀、压痛、畸形等症状。如果骨折线进入关节面或复位不良,还可能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在负重时引起疼痛。
诊断方面,X线平片是主要的诊断工具,包括正、侧位及跟骨轴线位片。对于诊断困难的患者,还可以进行CT扫描或MRI检查。特别是CT扫描,在该骨折的分型诊断和预后判定上具有较大的作用。
跟骨骨折的辅助治疗手段主要是影像学检查,包括观察跟骨前突骨折、跟骨结节的垂直骨折以及载距突骨折等。每一种骨折类型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和治疗方式,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跟骨骨折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病症。患者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进行康复训练,以尽快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跟骨骨折:压缩性与粉碎性的挑战
当我们谈论跟骨骨折,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因为它可能对身体带来严重影响。无论是压缩性骨折还是粉碎性骨折,都需要专业的治疗与护理。
一、非手术治疗
对于无移位的跟骨骨折,包括骨折线通向关节的情况,我们首先选择小腿石膏托制动。这样做是为了让骨折部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愈合。通常,我们需要等待4到6周,待临床愈合后,才会拆除石膏。拆除后,我们会用弹性绷带包扎,以促进肿胀消退,并进行功能锻炼。患者不宜过早下地行走,一般应在伤后12周以后。
对于有移位的骨折,如跟骨纵行裂开、跟骨结节撕脱骨折和跟骨载距突骨折等,我们会在下进行手法复位,然后用小腿石膏固定于功能位4到6周。对于后结节骨折,需固定于跖屈位。
对于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严重压缩粉碎性骨折,我们采取功能疗法。即休息3到5天后用弹性绷带包扎局部,再进行功能锻炼,辅以理疗按摩等。
二、手术治疗
对于跟骨舌状骨折、跟骨体横形骨折波及关节并有移位的情况,我们会在下进行骨圆针撬拨复位,再用小腿石膏固定。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可能需要早期关节融合术。手术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骨圆针撬拨复位及固定手术、切开复位加压螺丝钉内固定等。无论哪种方式,术后都需要用石膏固定于功能位一段时间。
三、康复治疗
无论是否进行手术,石膏固定期间患者都应进行股四头肌及足趾的主动活动。当拆石膏后,无论骨折是否愈合或关节是否融合,都应积极锻炼踝关节及足部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到一些器械来帮助恢复。
跟骨骨折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以及康复师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密切的监控和调整。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战胜这个挑战,让患者重新恢复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