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有两个身体警报 护理注重防治
无声无息中,骨质疏松已悄然侵袭。身体的微妙变化,或许正是此病的警钟。你是否有过腰背痛、身高缩水或身体逐渐呈现虾米状的体验?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可能是骨质疏松的征兆。
一、身体虾米化警钟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弯曲驼背,许多人认为这是岁月的烙印。这也许是骨质疏松症的信号。骨质疏松症,这一“四高一低”的隐形杀手,正悄悄侵蚀着我们的骨骼健康。尤其对于绝经后的女性,骨量丢失更为严重。据统计,我国老年女性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达50%-70%。
更糟糕的是,骨质疏松使骨骼变得脆弱,增加骨折的风险。一个喷嚏,一次轻微的外力,都可能引发骨折。这种骨质疏松性骨折,给患者在精神和肉体上带来双重折磨。患者因担心骨折而限制活动,生活中的种种不便更给他们带来心理阴影。可怕的是,骨质疏松症通常无症状,直到发生骨折才被察觉。
二、身高缩水:不容忽视的警报
除了身体的虾米化,身高缩水也是骨质疏松的又一重要信号。由于骨质疏松,椎体逐渐失去结实度,经长时间挤压,脊柱高度发生变化,人就会逐渐“矮三分”。专家提醒,如果身高缩小达3厘米以上,就要警惕是否由骨质疏松所致。
那么,如何应对骨质疏松症呢?除了临床上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外科治疗,药物治疗也引起骨科医生的重视。目前应用的药物主要包括骨吸收抑制剂和促骨形成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促进成骨细胞数量和活性,从而延缓骨量丢失、促进新骨生成。
骨质疏松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工作压力大、久坐办公室、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使许多年轻人也面临骨质疏松的威胁。专家建议年轻人也应关注骨骼健康,适当运动、适当补钙,延缓骨质疏松的到来。
观察身体的微小变化,掌握骨质疏松发出的警报,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的关键。让我们共同警惕骨质疏松的侵袭,守护骨骼健康!髋部骨折的完全恢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骨质疏松,这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其最严重的后果并非仅仅是身高的缩减,而是骨折的发生。骨折绝非小事,尤其在骨质疏松区域如髋部、胸腰椎、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及踝部等,更是频发且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巨大。
统计数据显示,髋部骨折后能够完全恢复身体功能的几率不到30%,近60%的患者生活无法完全自理。骨折后的卧床休养期间,患者还面临诸多并发症的风险,如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以及心脑血管异常等。北京地区的调查显示,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患者因合并症死亡的比例高达20%,而存活者中约有一半的人生活不能自理。
对于有家族发病史的人群,其发生髋部骨折的几率更高,因此更需要特别注意防范。
治疗骨质疏松,“防”重于“治”。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性远大于治疗,因为一旦发生骨质疏松,其带来的损失往往是难以挽回的。特别是当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甚至威胁生命时,一切努力可能都为时已晚。研究显示,骨折的老年人与没有骨折的老年人相比,平均寿命短1-2年。
除了正确的科学补钙,预防骨质疏松还包括加强锻炼和保持活动。我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成人每日钙摄入量为800mg(元素钙量),但普通百姓的钙摄入量远低于这个标准,仅达到每天mg-500mg。日常补钙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补钙呢?食物是最好的选择。多吃含钙量高的食物,如牛奶、虾皮等,同时不要忘了补充维生素D,它有助于钙在胃肠道的吸收,增加老年人的肌肉力量。补充维D有三个途径:食物、药物和适当的日光照射。对于50岁以上的人,建议服用活性维生素D。活性维生素D能够在体内直接发挥药效,降低肝肾的负担。
让我们重视起骨质疏松的预防,通过科学的方式保护自己的骨骼健康,避免髋部骨折等严重后果的发生。毕竟,健康的骨骼是高质量生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