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分型
由于研究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股骨颈骨折的分型方法呈现多样化,这些分型方法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息息相关。
一、按骨折的解剖部位分型:
1. 头下型:骨折线完全位于股骨头下,整个股骨颈均在骨折远端。这类骨折在老年患者中尤为常见,由于股骨头血供损伤严重,即使圆韧带动脉存在,也只能供给有限范围的骨质血运。随着年龄增长,圆韧带动脉可能逐渐退化甚至闭塞,导致这类骨折愈合困难,股骨头发生缺血坏死的风险较高,预后较差。
2. 头颈型:即股骨颈斜行骨折。由于股骨颈骨折多由扭转暴力引发,真正的头下型和颈中型较为罕见。多数头下型骨折都带有股骨颈骨折块,使骨折线呈斜行。这种骨折难以复位,复位后的稳定性也较差,对股骨头血供的破坏程度仅次于头下型。
3. 经颈(颈中)型:全部骨折面均通过股骨颈。此型在实际中较少见,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X线显示的经颈骨折可能是一种假象,重复摄片时通常被证实为头颈型。
4. 基底型:骨折线位于股骨颈基地,骨折端血运良好,复位后容易保持稳定,骨折愈合较快,预后较好。有部分学者将其归类为转子部骨折。
二、按骨折线走行分型:
由于股骨头及股骨颈的移位和旋转,骨折线的走行判断有时较为困难。拍X线片时,必须将患肢置于内旋位以消除股骨颈前倾角后才能测量。这种测量在术前可能不易准确,但在术后作为了解骨折的稳定程度、估计预后仍有一定价值。
三、按骨折段之间的移位方向分型:
2. 中间型:X线正位片显示呈外展嵌插关系,但侧位片显示股骨头前屈,与股骨颈形成一个向后的角度。这种骨折处于不完全稳定状态,实际上是过渡到内收型的中间阶段。
3. 内收型:两骨折段完全错位,股骨头处于外展位。这种骨折的断端极少嵌插,承受剪力大,不稳定,多有移位。关节囊血运破坏较大,愈合率较低。
四、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
I型:股骨颈不完全骨折,也被称为“外展型”或“嵌插型”骨折。这种骨折的远骨折端稍外展外旋。X线片可能显示股骨颈上缘酷似嵌插的假象。此型骨折无移位,近端保持较好的血运,骨折容易愈合,预后较好。但如不注意保护,可能发展为完全性骨折。此型骨折的特点在于初次就诊时症状不典型,X线片表现可能不明显,容易误诊。一般骨盆平片有时难以确诊,需要结合临床检查、X线复查或CT、MRI等进一步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II型:完全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对于这一类型的骨折,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尤为关键。对于头下骨折的状况,虽然存在一定的愈合可能性,但也不能忽视头骨坏死变形的风险。对于经颈及基底型的骨折,其愈合的机会则相对较大,头骨坏死的几率相对较低。
接下来,我们深入一下更为详细的分类情况。
III型骨折,这是一种股骨颈完全骨折并伴有部分移位的情况。远端骨折部分常常向上移位,或者远端的下角被嵌顿在近端断面,这种状况会导致股骨头出现外展和内旋的现象,颈干角也会相应变小。这种骨折类型的出现,往往需要精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
IV型骨折,这是骨折端完全移位的情况。远折端会充分外旋并上移,导致两骨折端完全分离。这种骨折往往伴随着关节囊、滑膜以及血管的严重损伤,增加了股骨缺血性坏死的风险。如果暴力持续或力量较大,股骨颈后缘可能出现碎骨块,持续的外旋现象也可能发生。股骨颈后侧的骨质因受到压缩而可能出现缺损,这种粉碎性骨折块对骨折的稳定和预后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除了上述分类,我们还需要了解其他分类方法。按照骨折的原因分类,股骨颈骨折可以分为外伤性及病理性两种。病理性股骨颈骨折往往与股骨颈原发或转移性骨肿瘤、炎、骨结核等疾病有关。医源性因素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复位不当、慢性炎治疗中摘除大块死骨不当等也可能导致骨折。按照骨折发生的时间分类,可以分为新鲜及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陈旧性骨折指的是伤后时间超过3周或经过治疗但未愈合的骨折。
股骨颈骨折的分类复杂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骨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