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齿状突骨折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
枢椎齿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颈椎损伤,其发生率约占颈椎损伤的10%。这种特殊的解剖学结构使得不愈合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不稳定性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急性延迟性颈椎脊髓压迫,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这种损伤大多是由头颈突然前屈的暴力或来自颈后方的打击所致。从齿突的解剖结构来看,它上方有附着至枕骨大孔前缘的齿突尖韧带,两侧有翼状韧带。这组韧带与寰椎横韧带协同作用,维持了颈枕及寰枢关节间的稳定与活动。当我们的头颈向前屈曲过度、向后仰伸过度或向左右剧烈旋转时,这组韧带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引起齿突骨折,并可能继发寰枢关节脱位。
齿突骨折后,由于其与寰椎向前移位,可能会对颈髓造成一定的压迫。但如果与后脱位相比,其致压机会相对减少。这是因为寰椎内径较宽大,使得脊髓有一定的退让余地。如果齿突发育不全,如齿突缺损、愈合不良及假关节形成等情况,则更容易发生损伤。合并脱位的齿突骨折大多出现在齿突基底部,上方发生骨折的情况较为少见。
那么,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会有哪些表现呢?如何诊断?
其表现与单纯性寰枢关节脱位基本相似,但脊髓神经受压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程度也较轻。如果暴力过猛,仍可能造成颈髓完全性损伤,导致严重的四肢瘫痪,甚至可能因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诊断时,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外伤史,包括头颈突然前屈的暴力或来自头颈后方的打击等。然后,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来确诊。影像学检查主要依据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及开口位。在急诊骨折情况下,虽然难以获得理想的开口位片,但CT及MRI等也可以作为选择。它们主要用于判断骨折类型、齿突的先天发育状态以及脊髓受压情况。
对于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我们需要做哪些检查呢?主要的检查手段依然是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及开口位。在急诊情况下,CT及MRI等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至于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以及可能并发哪些疾病,目前暂无相关资料。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有时候,颈部受伤可能会导致颈脊髓损伤,从而引发四肢瘫痪等严重症状。尤其是当齿状突骨折不愈合时,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我们需要关注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的预防和治疗。
关于预防,目前暂无相关资料。我们可以推测,保持颈部稳定,避免外力撞击或剧烈运动可能有助于预防此类伤害。如果有任何不适或疼痛,应及时就医检查。
在治疗方面,对于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基本原则、要求及具体实施与单纯性寰枢椎脱位相似。首先要注意早期的急救措施,如维持呼吸道通畅等。复位要求以齿突骨折解剖复位为原则,以缓解脊髓症状并恢复良好功能。在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选择颅骨牵引复位,避免使用可能导致意外的徒手复位方法。对于轻度移位或复位后对位稳定的齿突骨折患者,可以采用颅骨牵引的方式固定。而对于移位明显或复位后仍不稳定的陈旧性骨折患者,则需要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当前的治疗方法主张通过颈前路暴露颈1~2椎节进行齿突骨折复位加螺钉内固定术或双侧寰枢椎间关节植骨融合术。由于齿突螺钉内固定操作难度大且齿突较细小,容易出现齿突粉碎性骨折或螺钉断裂等问题,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由于齿突的血供特殊,其愈合时间较长,一般病例需要约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愈合。对其制动时间不宜过短以防不愈合。如果出现不愈合的情况,可行前路或后路植骨融合术。预后方面,除了伴有颈髓损伤及齿突愈合延迟或不愈合的情况外,一般预后较好。
对于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的治疗和预防需要特别谨慎和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颈部避免受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幸发生此类情况,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