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药源性骨质疏松
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等药物,是药源性骨质疏松症的常见诱因。身体虚弱、多病缠身的老年人尤其需警惕。因为激素可抑制蛋白质合成、加速分解,增加钙磷排泄,减少蛋白质黏多糖的合成,长期滥用会导致骨质疏松、骨小梁和成骨细胞减少及肌肉萎缩等。
除了糖皮质激素,其他药物也可能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甲状腺素(T4)是一把双刃剑,适量有利成骨,过量则会破骨。常用的利尿剂如呋塞米(速尿)、氢氯噻嗪(双克)等,通过大量排尿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来降压,但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导致骨质疏松。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苯等,因促进维生素降解,抑制消化道对钙的吸收,长期服用会导致低钙血症和骨质疏松。抗凝药肝素长期应用也会引发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对老年人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药物性骨质疏松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但常常被忽视。对于老年人来说,了解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药物并谨慎使用至关重要。长期服用任何药物都应遵医嘱,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影响:
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等,是引发药源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药物之一。这类药物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并加速其分解。它们还增加钙磷排泄,减少蛋白质黏多糖的合成,从而阻碍骨质形成。成骨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维生素D的活性作用也被削弱。老年人长期大量滥用这类药物,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骨小梁和成骨细胞减少以及肌肉萎缩等问题。
甲状腺素的影响:
甲状腺素(T4)在适量的情况下有助于骨的生成、生长与成熟。过量则会导致钙磷运转失衡,呈现“负钙平衡”,引发骨骼“脱钙”,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对于甲状腺素的使用,需要精确控制剂量。
利尿剂的影响:
呋塞米(速尿)、氢氯噻嗪(双克)等利尿剂是老年人常用的药物。它们通过大量排尿减少细胞和组织间液,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以降压。这些药物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脱水和骨质疏松。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补充电解质和水分。
抗癫痫药的影响:
长期服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苯等,可能促进维生素降解,抑制消化道对钙的吸收,导致低钙血症和骨质疏松。癫痫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这些药物时,应定期监测血钙水平并适当补充钙质。
肝素的副作用:
作为抗凝药的肝素可能抑制消化道对钙的吸收。长期(超过4个月)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和自发性骨折。为了预防这一副作用,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并在用药期间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应用3个月后应根据病情考虑调换其他抗凝血药。
老年人需要谨慎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监测药物副作用并及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