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疼痛的相关疾病及关节镜治疗
众所周知,我们的肩关节疼痛可能源于多种疾病,其中“肩周炎”可谓家喻户晓。早在19世纪后期,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当时人们认为肩关节周围的炎症会导致关节内的组织变性、粘连等变化,从而引发疼痛及活动受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肩周炎”的概念经历了反复讨论和修改。
时至今日,“肩周炎”的概念逐渐模糊,更为精确的诊断名词如冻结肩、肩峰撞击征、肩袖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等逐渐受到重视。由于“肩周炎”这一概念长期深入人心,许多非运动医学专科的骨科医生在诊断时仍存在误区,导致许多肩关节疼痛的患者被误诊,耽误了治疗。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肩部疼痛相关疾病的概念。冻结肩,是一种引起盂肱关节僵硬的粘连性关节囊炎,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及各方向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其病因尚不明,典型分期及自愈倾向明显,病程可长达数年。在肩关节疼痛病因中约占10%。
肩峰撞击征则是因为肩关节的退行性变、肩峰下骨赘形成等原因,导致肩峰下的间隙变小。当手臂外展、上举时,肩袖组织受到挤压和撞击,引发疼痛。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以中老年人居多。
肩袖损伤是指围绕肱骨头肩袖组织的撕裂损伤,主要病因是肩峰撞击征。长期的肩峰撞击可能导致肩袖组织变性、肌腱质量下降,最终引发损伤撕裂。外伤也可能导致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则是因为反复体力劳作导致的肌腱磨损,引发肌腱腱鞘的炎症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但不会影响肩关节的外旋活动。
对于运动医学疾病,临床体格检查是最重要的诊断手段,再结合病史及影像学等辅助手段。临床医生需要了解这些相关疾病的概念、特征、影像学表现及肩关节体格检查的项目和阳性意义,以避免误诊和漏诊。
值得一提的是,肩关节镜在治疗肩关节疼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20年来,肩关节镜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已成为治疗肩关节疼痛相关疾病的最重要手术途径。对于冻结肩、肩峰撞击征、肩袖损伤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等疾病,肩关节镜治疗均能起到良好的疗效。
肩关节疼痛可能源于多种疾病,了解这些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对于患者和医生都至关重要。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结合临床体格检查、病史及影像学等辅助手段,避免误诊和漏诊。肩关节镜治疗为许多肩关节疼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他们的康复提供了有力支持。年轻与老年患者的肩部手术策略及肩关节镜术后的康复之道
临床研究表明,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肩部手术策略存在微妙的差异。对于年轻患者,转腱术或许是更佳的选择,因为这种手术能够牺牲极少的肱二头肌肌力,却足以满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需求。而对于老年患者,肌腱切断术则更多地被实施,目的在于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在跨越手术门槛之后,肩关节镜的术后康复阶段同样不容忽视。许多患者误以为手术结束即意味着治疗终结,这实际上是对运动医学损伤治疗的一大误解。如同十字韧带重建术、半月板修复术等其他运动创伤手术一样,肩关节镜手术后的患者需接受全面的康复锻炼计划。
出院时,我们会嘱咐患者定期回门诊随访,并根据每个人的恢复情况调整锻炼计划,确保方案具有个体化和针对性。术后康复的旅程通常涵盖休息、理疗和功锻炼几个阶段。在肩关节镜手术后,患肩需要在功能位固定。从术后第二天开始,我们鼓励患者进行理疗和功能锻炼。理疗不仅有助于促进软组织和伤口的恢复,还能减少渗出。
早期的功能锻炼主要围绕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展开,“钟摆”运动便是其中之一。虽然“爬桌子”这一动作在某些情况下有助于恢复,但在肌腱未愈合前由于可能涉及主动运动而容易导致损伤,因此我们会谨慎推荐。我们必须强调,患者严格遵循医嘱是达成最大化康复的关键。
肩关节疼痛是一个极为常见的症状,但其背后涉及的专业知识却相当深奥。作为致力于患者健康的骨科医生或全科医生,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关于肩关节疾病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肩痛患者时,给予恰当的治疗建议,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治疗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