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骨质疏松补钙的三误区
骨质疏松,这一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常常在女性绝经后的5至10年内、男性步入七十岁后悄然发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几率逐渐增加。尽管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但在面对骨质疏松这一挑战时,他们的药物选择同样需要谨慎,男女有别的用药方式成为了关键。
公众对于骨质疏松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其中,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单纯的补钙就能预防骨质疏松。许多患者误以为多吃含钙食物、服用含钙药物就能达到防治效果,却忽视了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和其他食物营养的摄入。
事实上,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措施。尽管我国居民的膳食钙摄入量普遍不足,但补钙如同修建房屋的提供水泥一样,仅有钙剂是不够的。还需要维生素D以及抗骨质疏松药物的配合,三者缺一不可。这一过程的完成,不仅需要材料的提供,更需要专业的操作技巧。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通过喝骨头汤来补钙无需再服用钙片。人们普遍认为动物骨头中的钙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钙质。实际情况是,动物骨头中的钙很难溶于水,仅凭喝骨头汤无法有效补充人体所需的钙质。试验表明,5公斤的猪骨头熬制的汤中,钙含量仅有1.9毫克,要补充缺乏的钙,需要每天喝碗骨头汤,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骨头汤在熬制过程中会溶解出骨内的脂肪,长期食用可能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其他问题。骨头中的铅也会一同溶解出来,长期大量饮用可能引发铅中毒。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定时定量服用钙片,将骨汤作为日常补钙的辅助方法。
还有一个误区是,肾结石患者需要限制钙的摄入。过去,肾结石患者普遍认为补钙会加重病情,即使体内钙元素严重缺乏也会限制钙的摄入。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增加钙的摄入反而可以降低患肾结石的危险性。肾结石的发生并非因为钙太多,而是人体的钙代谢发生了紊乱。
对于骨质疏松的防治,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并实践正确的补钙方法。男女在抗骨质疏松药物选择上的区别也需引起重视。只有综合考量,个体化治疗,才能更有效地防治骨质疏松,守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