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发展你参与了吗
宝宝个案:洋洋已近五岁的年纪,性格略显内向。在幼儿园里,他一直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平时在家中,洋洋的话匣子经常开启,言语不断。近一年来,因妈妈频繁出差,日常照料改由奶奶负责。奶奶照料虽周全,却少了交流,洋洋渐渐变得沉默寡言。妈妈察觉异样,尝试与洋洋沟通,却难觅其言。老师也反映,在园中洋洋便少言寡语,近期并无异常事件影响。妈妈不禁疑惑,小小年纪的他,何以心事重重?
心理剖析: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每个阶段都需要家长的悉心关注。洋洋的情况凸显了家庭交流的重要性。奶奶虽保障了洋洋的生活需求,但在心理层面缺乏交流,未满足他的心理需求。而妈妈因工作繁忙,忽略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洋洋渴望与妈妈交流,却又担心妈妈是否愿意倾听、是否有时间倾听。长此以往,导致洋洋不爱说话。
亲子间的沟通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与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方式息息相关,影响着孩子的认知、行为、情感等各个方面。要想避免孩子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至关重要。对于中小学生与家长沟通存在的障碍,我们应当从小关注并养成与孩子平等沟通的习惯,以免未来出现亲子间的代沟。
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有效的方法:
设定“日常聊天时间”:家长应养成与孩子聊天的习惯。每天睡前,躺在床上,鼓励孩子分享在幼儿园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这不仅有助于孩子概括和归纳自己的经历,还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及其心理需求。通过日常聊天,家长可以洞察孩子的心理变化。
重视“身体语言”沟通: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可以融入更多的身体语言,如拥抱、亲吻等。美国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孩子在表达感情时更倾向于使用身体语言。即使家长无法长时间与孩子沟通,也应通过身体语言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关注。
倾听是关键的沟通技巧: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良的原因在于缺乏耐心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家长应以宽容、鼓励的心态聆听孩子的内心表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与理解。通过问答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而非指责或批评。
避免不良沟通方式:亲子沟通过程中可能存在多种不良沟通方式。家长作为沟通的主导者,需审视自己的沟通方式。如避免经常指责或埋怨孩子、避免嗦和打岔、尊重孩子的隐私和空间等。这些不当的沟通方式可能阻碍亲子间的有效交流。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氛围,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实习编辑:张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