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 >>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康复指导

中医 2021-11-03 09:34老中医www.xiang120.com

 以冠心病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好发于老年人,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手段,病人多需要终身服药来控制病情进展,严重者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心血管疾病常因寒冷、刺激性食物和情绪激动等诱因发作、加重,对病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且病死率高,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属于“胸痹”和“心悸”的范畴,发病机制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衰及寒邪内侵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利用中药和针灸调畅气血,通过调节饮食结构、改变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惯、控制情绪来避免接触心血管疾病的诱因,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频率和病死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一、中医康复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心血管疾病的病位虽然主要在心,但肾水上制心火,胆心相关,脾虚生痰浊而上阻心脉,故心血管疾病也与脾、肾、胆等脏腑功能有关,康复治疗时应综合调理五脏六腑;心血管疾病病人的发病机制存在个体差异,形成不同的症状表现,只有针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治疗,才能充分发挥治疗手段的作用,快速、有效控制病情,故康复治疗时应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方案,增强康复治疗的针对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目的是缓解、消除不适症状,减少疾病对病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故康复治疗时应以恢复心主血脉之生理功能为目的,进而达到改善生存质量和恢复生活、职业能力的治疗效果;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众多,必须全面规避这些诱因,才能有效避免发作、加重,故康复治疗应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从饮食、生活、情绪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调理,进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二、中医康复治疗的原则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会随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发生改变,心属火,与夏气相通应,故心之生理功能在夏季最强盛,而在冬季则最虚弱,故心血管疾病好发于冬季,康复治疗时应注意结合四季变化,把握治疗时机,夏季加强治疗力度,冬季养心、补心,预防控制病情,预防发作;心除了 “主血脉”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主导精神、思维、意识和情志的作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故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除了表现为胸痛、心悸等生理症状外,还常存在焦虑、失眠等心理障碍,康复治疗时应辅以心理疏导,以提高治疗效果;疾病发展进程是:起病—传变—痊愈或加重,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故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应积极预防,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患病后应通过临床治疗和康复治疗控制病情进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心血管疾病诱因众多,病机复杂,身心同病,病情轻重不一,单一的治疗手段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故康复治疗时应灵活采用多种治疗手段,标本兼治,形神兼顾,促进身心全面康复。
 
三、中医康复疗法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康复疗法丰富多样,极具特色,其中中药调治是最常用的康复疗法之一,主要是针对心血管疾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和心脉痹阻的病机,以活血化瘀、行气化痰、温通心阳为治则配伍中药,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中成药,以达到恢复心脏生理功能的目的;针刺内关、心俞、膻中等主穴,辨证辅以郄门、足三里、三阴交、神门等配穴,以调畅心经气血,养心安神;艾灸内关、厥阴俞、三阴交等穴,以温通心经,行气活血,除痹止痛;辨证选取川芎、冰片等药物并制成膏剂或药饼,贴于膻中、心俞、足三里等穴,具有缓解心绞痛的作用;在内关、心俞、阳陵泉等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中药注射用剂,对心血管疾病也有治疗作用。针对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痰浊的病理因素,多食由辛温通络和甘润平和的药物制成的药膳;鉴于“苦味入心”和“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日常饮食不宜过食咸苦,应均衡五味,以养五脏。平日多做太极拳、八段锦和五禽戏等运动,满足动静结合、刚柔相继的养生要求,进而达到形神统一、身心同修的效果。由于“心主神明”,主宰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且“心在志为怒”,故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通过语言开导法、情志相胜法和文娱移情法使情绪保持稳定,尤其要制怒。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康复理论从整体、辨证、功能和综合角度看待心血管疾病的康复问题,以四时制宜,因时摄生,形神并重,身心调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综合调摄为康复治疗原则,主张利用中药、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饮食、运动和情志等进行综合治疗。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