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怎么喝水才合适呢
喝水养生,却难以遵循时间秩序。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如何喝水才能最健康、最养生呢?这其中有何讲究?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晓答案。
目录:
老人喝水为何会呛?
老人如何喝水才正确?
老人喝水有哪些讲究?
老人喝水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老人喝水太猛对心脏的影响。
一、老人喝水为何会呛?
当老人频繁出现喝水呛咳的现象时,要警惕脑中风的可能。吞咽功能障碍是中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而饮水呛咳则是其最明显的表现。中风患者由于延髓吞咽中枢受损,导致球麻痹或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引发假性球麻痹。这不仅影响吞咽功能,还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等疾病。当老人吃饭时出现吞咽食物困难或饮水呛咳时,除了考虑口腔和食道疾病,更要警惕心血管脑中风并发症。
二、老人如何喝水才正确?
豪放地一次喝个饱并不是科学的饮水方式。马冠生建议,少量多次饮水是最好的选择。将每天所需的水分总量分配在一天中喝,每次大约200毫升。比如,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水,可以是蜂蜜水或白开水,以降低血液黏度。睡前也可以喝一杯水,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在吃饭时也可以适当喝水。有专家建议采用“运动水瓶”或吸管杯,小口喝水,避免一次喝太多。要尽量选择白开水作为日常饮品,避免含糖饮料。
三、老人喝水有讲究?
老人喝水确实有一些讲究。在睡前适当喝点水,可以减少血液黏稠度,从而降低脑血栓风险。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水还可以滋润呼吸道,帮助人更好地入睡。但是要注意,睡前喝水不能过多,以免影响睡眠。洗澡后最好小口慢速喝下一杯温水,否则可能增加心脏负担。运动后的饮水也要跟着心跳来喝,避免过量过快导致不适。
希望这些关于老人喝水的知识和建议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照顾家中的老年人,让他们过上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沈瑾指出,老年人在运动后不宜一次性大量饮水。因为在运动过程中,胃肠血管会收缩,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如果立刻大量饮水,水分会在胃肠道积聚,导致腹胀,影响消化。建议等待几分钟,待心脏跳动平稳后,再小口慢饮温开水。饮水时,应保持平稳的速度,最好与心跳频率相近,间歇式分多次饮用。这样,心脏才能规律、平稳地吸收水分。
关于老人喝水的最佳时间,老年人应当重视饮水的时间选择,喝水也有最佳时刻。早晨起床后是第一关键时间,经过一夜的排尿、出汗、呼吸,体内血液浓缩,血流缓慢,起床后饮水有助于血液正常循环,预防高血压、脑血栓等疾病的发生。上午十点左右和下午三点左右也是老年人饮水的黄金时间。睡前和半夜饮水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有重要作用。尤其半夜饮水很重要,因为老年人膀胱容量减少,夜间尿多,易导致血液粘稠,引发心脑血管病变。
喝水太猛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可能会导致高容量综合征,加重心脏、肾脏等器官的负担,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急性心衰。喝水太猛还可能导致稀释性离子紊乱、降低血浆渗透压,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慢性心衰及肾衰患者、老年人及体弱者、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剧烈运动的人群,都要避免喝水太猛,应采用小量多次的补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