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养育者给好处需谨慎
阿灵与小邓的故事并非孤例,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与来访者之所以能够共同取得治疗的进展,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识别并突破了那些潜藏的陷阱。
我常常强调,觉察至关重要,仅仅意识到这些陷阱的存在并不足够。关键在于我们要觉察到自己对这些陷阱的依恋。可以说,我们所有消极悲观的思维与信念都是陷阱,我们对这些陷阱恋恋不舍,因为它们曾经给予我们过益处。
许多看似积极的思想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陷阱。比如在我老家过春节时,一位亲戚谈及她的双胞胎女儿。那对女儿中的老大格外懂事,特别喜欢展现自己好的一面。当老二表现出某些不被喜欢的特质时,老大就会刻意展现相反的行为,并向大人表示:“我这样做是不是很好?”这时,大人们往往会夸赞老大,认为她做得很好。
这种互动可能会导致老大成为“好人”,老二成为“坏人”。如果老大频繁这样做且得到大人的喜爱,她可能会越发极端地表现自己的“好”,而老二则可能越发极端地成为“坏人”。在许多家庭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个超级“好人”总会伴随一个超级“坏人”。因为“好人”发现通过他们的方式可以获得大人的认可和爱,因此他们对此特别执着。而“坏人”发现自己无论怎样都无法超越“好人”,于是选择破罐子破摔成为了“坏人”。他们可能想要向父母或其他养育者传达一个信息:“我只是想证明,我这样做难道就不能是你们的孩子了吗?”
去年大热的电视剧《雪在烧》就描绘了这样一对鲜明的“超级坏姐姐”和“超级好妹妹”的爱恨情仇故事。
我的这位亲戚被我的话触动,因为她的老二的确越来越表现出“坏”的一面,情绪化的情况日益显著。我告诉她,解决方法既简单又直接:既不鼓励也不打击老大的行为。当她再次展现自己的“好”时,我们可以告诉她:“你这样做很好,妹妹那样做也很好。”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对好处的追求。老大之所以喜欢展现自己好的一面,是因为她从中获得了大人的认可和爱。一旦这些好处消失,她自然会放弃这种行为。这个故事也揭示了我们最初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那些现在看似具有杀伤力的习惯性行为,最初都是为了获取好处而产生的,而且往往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每一个具体问题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好处。有时我们是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发展出了问题行为,其杀伤力相对较小。就像我这位亲戚的双胞胎女儿一样,她们的父母相对宽容,给予了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虽然她们有一些问题习惯,但不会像《雪在烧》中的那对姐妹那样展现出复杂的爱恨情仇。
小邓之所以形成了“我是垃圾,我很差劲”这种极具杀伤力的信念,是因为他童年时期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他的母亲产后情绪不稳定,曾试图伤害他;他的父亲则粗暴无比,常用恶言咒骂他。在这种环境下,他形成了这样的信念,以此减少期待并增强对父母的抵抗能力。我们必须尊重这些行为,因为它们最初是为了自我保护而产生的。因此我常常说,无论一个习惯性的言行看起来多么不好,我们都不应该憎恨它,因为它曾经保护过我们。
(编辑:梁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