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给心灵片刻宁静
乔布斯、王阳明、老子的人生三重境界:与空虚的战斗
提到“淡泊”、“宁静”,不由得让人想起诸葛亮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如这句话所揭示的,人生要想真正明白自己的志向,就必须经历淡泊与宁静的洗礼。而乔布斯、王阳明和老子,这三位跨越时空的伟人,他们的故事或许能为我们揭示这其中的深意。
近日,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生活照在网上流传,他朴素的生活状态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办公室虽然宽敞却简洁至极,没有过多的装饰和数码设备,只有一个坐垫供他打坐冥想。乔布斯追求的这种境界,不禁让人想起我国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所提出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在这种心境下,乔布斯通过直觉做出重大决策,这是心达到一种空灵的境界后所展现出的敏锐与清晰。
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达到这种境界。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忽然陷入一种空虚的状态,心灵似乎失去了方向。就像我在饭桌上偶然陷入的那种状态,我会不自觉地往嘴里狂塞食物,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这种感觉,就像宫崎骏的动画片《千与千寻》中描述的那样,千寻的父母被变成猪前贪婪地吃食物的场景。这种状态下,我们仿佛陷入了一种野性的本能,拼命想要填补心灵的空虚。
与乔布斯等人的追求不同,我们似乎总是在逃避真正的空虚,试图用各种方式填补它。喝咖啡、喝茶,这些简单的日常行为有时也变成了我们逃避的方式。虽然明知道咖啡对我没有提神的效果,我还是喜欢那种苦苦的味道在口中化开的感觉,仿佛这样能为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一点味道,不再让心灵那么空虚。
这种对空虚的逃避和追求充实之间的挣扎,仿佛成为了我生活的一种常态。除了这些日常的小插曲外,我的生活还有许多类似的经历。每周三次的心理咨询让我有机会反思自己。有时晚上想整理白天的心得体会却发现更想去看电影消磨时光。这种心理斗争仿佛在告诉我:只有真正明白自己的空虚从何而来,才能真正找到充实自己的方式。
在生活的某个阶段,我沉浸在史泰龙的《第一滴血》中,一连两个晚上观看了从第一部到第四部的这一系列影片,每一部都看得如痴如醉。这种沉醉的感觉让我难以忘怀,于是我隔了一段时间后,再次重温了这四部影片,其中第四部的情节尤其让我着迷,以至于我又观看了第三遍。
对于这种行为,我有着简单的解读:我们的身心需要一种有节奏的生活,白天我们需要严肃、郑重其事,需要全神贯注于工作,如同在咨询中的高度专注和耐心。而到了夜晚,我们则需要放松、自在,让紧绷的神经得以舒缓。观看史泰龙的电影,让我暂时忘却自我,沉浸在影片的情节中,想象自己如同史泰龙一般,孤身一人拯救世界,这种体验如同一种强烈的情感释放,让人痛快淋漓。
这种生活方式听起来似乎很有节奏感,生活需要张弛有度。我认为这并非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这更像是一杯淡茶与浓咖啡的对比。咨询工作如同一杯淡雅的清茶,品味其中需要细心体会,方能领略其深层的韵味。而观看电影则如同一杯浓郁的咖啡,给予我强烈的刺激和享受。淡茶与浓咖啡的交织,构成了我生活的节奏和色彩。白天品淡茶,夜晚享咖啡,这就是我生活的张与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