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羞怯阻挡了人际圈
羞怯,作为逃避行为的一种常见形式,其表现千变万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在碰到熟人时因羞怯而选择躲避,有的人在公共场合讲话时会脸红心跳。这些表现在心理学上都被称为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的形成与个体早期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那些在儿童时期缺乏父母关爱或很少与外界接触的人,更容易形成羞怯的性格。这类人大多内向,其气质偏向于粘液质型、抑郁质型或二者的混合类型。他们的神经系统较为脆弱,且女性较男性更容易产生羞怯心理。除了与人的气质特点有关外,羞怯心理的产生还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比如,那些在成绩优异时未受到奖励,而在表现不佳时却遭受惩罚的男孩,往往更容易产生羞怯心理。相反,那些在父母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家庭中成长的人,往往不会那么容易感到羞怯。
过度的羞怯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阻碍我们的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因为过度的羞怯会使我们对自己产生过多的约束和拘谨,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入的关系。由此产生的沮丧、焦虑和孤独感可能会导致性格变得软弱和冷漠。如果到了婚恋年龄仍然害怕见生人,不敢与人接触和交往,这种羞怯心理就可能成为一种病态心理。
那么如何克服羞怯心理呢?首先要有自信心。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相信自己能够胜任高尚的事物。对于容易羞怯的人来说,不要为自己的短处而紧张,而是要经常想到自己的长处,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培养自信心,相信自己只要充满兴趣地去尝试,就一定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不要害怕别人的议论。那些在大庭广众中害怕讲话、羞于与人打交道的人,往往最怕的就是别人的否定评价。其实,每个人的背后都会有人议论,这是正常的事情。我们不必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有时,否定的评价反而可能成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讲究锻炼方法也是克服羞怯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先从在熟人范围内多发言开始,然后在熟人多、生人少的范围内练习,再逐步扩展到生人多、熟人少的场合。每到一个新场合之前,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增强信心和勇气。
学会自我暗示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克服羞怯的方法。当在陌生场合感到紧张时,可以用暗示法来镇静情绪,例如把生人当作熟人来看待。一旦突破了最初的障碍,怕羞的心理就会减少很多。
只要你敢于对羞怯说“不怕”,并勇于在实践中克服它,你就一定能走出羞怯的困境,成为一个落落大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