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宝学会自我控制的有效方法
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方式、育儿风格以及管束策略,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1)家长的榜样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自身的行为方式,直接为孩子提供了效仿的模式。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原则、注重自我约束,孩子往往也能学会内化规则,形成强有力的模范作用。相反,如果家长行为随意、缺乏规则意识,孩子也容易放纵自我。
(2)家长的育儿风格
育儿风格对孩子的自我规范有着持续一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缺乏自我控制的成年人往往来自于父母不能提供自控典范的放任型家庭或过于权威的家庭。在青少年初期,如果父母不能理智地管束孩子,只会在自己愤怒时加以管束,孩子可能无法学会如何有效控制冲动。反之,若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并帮助孩子成就自我约束,则容易培养出责任心强、能自我控制的孩子。
(3)家长的管束策略
管束策略关乎孩子能否及早树立自我约束的意识和愉快地学会自我规范的有效方法。如果家长专制、刻板,孩子可能变得自我惩罚并缺乏自信。温和的引导方式有助于孩子在道德方面更加成熟。向孩子讲清楚对与错,为何如此,如何转换角色,能很好地促进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
在实际案例中,如小跃这样的孩子,被家长和老师视为“不可救药”,但实际上他内心充满孤独和自卑。他表现出的捣乱和闯祸,实际上是在寻求关注和认同。对于这样的孩子,任何管束策略都需要建立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家长需要弄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尝试与孩子沟通,建立相互尊重的感情纽带。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从小开始,让孩子学会等待是第一步。延迟满足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能让孩子学会为了更大的利益而克制自己的欲望。这种能力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的行为、育儿风格和管束策略都会深深影响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育儿方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在研究的深入中,我们发现那些四五岁时能忍耐延迟满足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展现出了更为突出的情感、社交及人格特质。他们通常自信、思维清晰,擅长把握大局,并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展现出更强的社会竞争力。相较之下,那些无法抵挡即时诱惑的孩子,约有三分之一在青春期表现出羞怯、自我否定、嫉妒心强、脾气暴躁等特质,更易出现心理问题。显然,能够忍耐延迟满足的孩子更有潜力成长为睿智、成熟的青年。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对孩子的需求有求必应,且总是尽可能快速地满足他们。例如深夜的孩子要求吃鸡腿,父母会立刻行动满足。这样的行为容易惯出孩子的骄横性格,更重要的是,孩子失去了锻炼克制冲动、约束行为的机会,更容易受到诱惑的影响。
实际上,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以牺牲暂时的快乐为代价。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放弃一些娱乐活动,专注于学习。延迟满足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获得远见、学会自律、明确目标并走向成功。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呢?家长除了有时故意不立刻答应孩子的要求,给孩子提供磨练的机会以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延迟满足的力度
延迟后的满足越有吸引力,孩子越能忍受当前的诱惑并坚持到规定时刻。例如,与孩子说“今天不玩电子游戏,明天可以去户外”相比,“今天不玩电子游戏,明天可以得到一个特别的玩具”更能促使孩子放弃即时的满足。随着孩子自控能力的提高,家长应逐渐降低延迟满足的奖励价值,转向更多的社会性奖励,以避免孩子对物质奖励的依赖。
二、让孩子明白延迟满足的好处
当孩子理解忍耐带来的好处后,他们更容易说服自己克制冲动。对于年轻或特别任性的孩子,家长需要耐心地重复“等待会有更好的结果”的概念。可以通过制造悬念或让孩子参与物品的制作过程来帮助他们理解美好的事物需要时间来创造。
三、利用小伙伴的影响
孩子在群体中更倾向于选择延迟满足。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朋友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作出同样的决策。例如,当看到其他孩子选择等待后获得了好处,孩子可能会改变原有的即时满足的想法。
四、教孩子抵御诱惑的策略
教孩子通过转移注意力、自我劝说、想象得到满足后的兴奋和自豪来抵御诱惑。让孩子掌握这些策略后,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最终的目标是让孩子自觉地控制冲动,形成习惯并以此自豪,而不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而权宜之计。
在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时,任性是常见的表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任性的时候。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会感到失望、沮丧或不满。有些情况下,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有时候他们会闹得天翻地覆。对于这种情况,家长需要保持冷静,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帮助他们学会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每个阶段的挑战都有其独特的印记,特别是那个看似矛盾实则充满精神的学步儿阶段。对于两岁左右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正在经历一个情感与生理的双重挑战期,任性行为频发,仿佛是他们试图在这个世界中寻找自我定位的方式。其实,在这些任性背后,隐藏着他们对外界真实、丰富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生理心理节奏。
家长们的教养方式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通过转移注意力、耐心讲解道理、适当忽略孩子的短暂任性行为以及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可以有效减少孩子任性发作的次数。而若家长选择无条件满足孩子要求,或者采取哄骗、安慰甚至威胁的方式应对孩子的任性行为,不仅无法减少任性发作的频率,还可能使孩子的愤怒情绪更加剧烈、持续时间更长。
让我们深入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有时孩子的任性发作是因为他们正在经历生理需求的波动,如饥饿、疲劳或身体不适等。这就需要家长们具备预见性并注重预防。了解孩子的生理节奏,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孩子的生活有规律可循,能有效减少因不确定性引发的兴奋和不安。比如,当发现孩子突然显得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揉眼睛等迹象时,家长应立即意识到孩子可能犯困了,及时采取措施满足孩子的睡眠需求。
设置明确且公平的规则同样重要。孩子们的自控能力正在逐渐发展,他们需要明确的指令和预告来帮助他们逐渐适应生活节奏。家长应避免在自身需要时随意命令孩子立即服从,而应给予孩子适当的准备时间。例如,通过模仿广播员的腔调预报即将到来的休息时间,让孩子有时间调整活动并做好准备。
奖惩措施的一致性和一贯性也是关键。对孩子已经发生的任性行为,最好的办法是暂时忽略或隔离。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所有家长的态度和措施必须一致,让孩子明白任性胁迫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只有坚持并持续实施一致的奖惩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孩子的任性行为。
控制孩子的任性行为不仅是为了给父母减少烦恼,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被毫无羁绊的情感所压垮或伤害。在这一阶段,家长的支持和引导是孩子走向成熟的重要桥梁。让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共同面对学步儿阶段的挑战吧!作为家长,我们不必因为孩子短暂的愤怒、不满或抗议而陷入内疚。实际上,我们所采取的行动都是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和成长。研究表明,对于家长的暂时忽略或隔离等积极的管束策略,孩子的情绪反应通常不会持续很久,也不会因此对家长产生敌意。相反,不恰当的惩罚方式,如专制的惩罚,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伤害。
想象一下,两岁半的凯恩因为无法在饭前几分钟去骑小车而感到极度愤怒。他奋力撞击通向院子的门,表达他的不满。他的妈妈并未因此而屈服。她坚定地关上门,紧紧抱住凯恩,让他无法继续冲撞。在这个过程中,她坚定地告诉他:“妈妈不能让你伤害自己。”尽管凯恩还在挣扎,但她仍然坚定地抱住他,直到他最终冷静下来。
妈妈的坚定和决心最终让凯恩明白,他的行为并不能得到他想要的即刻满足。相反,他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却是他成长所必需的。妈妈的管束并非出于刻薄的意图,而是出于对孩子未来的关心和期待。
最终,凯恩在妈妈的引导下,平息了情绪,乖乖地跟着妈妈去吃饭。这个过程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冲突,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和人生观。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有勇气面对孩子的情绪爆发,采取积极的管束策略,帮助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感和自控力的人。